中環《deTour》設計特展 首次開放前中央書院地基作展室
本地設計界年度盛會《deTour》睽違了一年多之久,今年將特設《deTour Special》展覽,再次匯集本地設計家創作,與Moleskine攜手合作推出特別版筆記薄。展覽首次開放前中央書院地基作展覽平台,展現香港創意力量。這兩年香港經歷大小社會運動,更面對疫情嚴峻影響,兩位參展的平面及字體設計師陳濬人和Katol,和我們分享在這個大時代下,如何影響自己參與是次創作。
文、攝:賴家俊
不同文字感受不同時空
手繪招牌師(Sign Painter)Katol是這次參展人之一。參展作品《Wet Paint》,取名自一群在荷李活道與狗和貓一起居住的人開的一個玩笑。他從不同年代的街頭招牌取得靈感,作品中的英文字母以不同設計呈現,讓人看到於不同年代展示文字的方式,感受不同時空的城市藝術性。
「這次展覽的地方是地牢,環境較暗,我嘗試以不同字體、物料和不同發光媒介(LED、光管、霓虹燈)混合於招牌上,由於不同物料會影響字的線條,我希望字型能適應不同物理要求,讓整個招牌給人和諧的體驗。」
另一位香港字體設計師陳濬人,早年憑「香港北魏真書」設計研究而廣為人認識,這次亦透過霓虹燈裝置為媒介,特意以扭曲的香港北魏真書表現對社會現況的反思。
「漢字演變與工具和物料有關,在當代造字不能囫圇吞棗把傳統字型直搬,要正視科技演進和習慣。」
他表示,電腦字體可以拉大縮少,亦較傳統手寫字體圓滑,電腦激光造字更有其技術限制。例如用霓虹燈做字,很多時造招牌字直接勾字,但霓虹燈物理上會讓字型有勾不到的位置,這時候設計師便要和造燈師傅協商,有哪些位置勾不到要簡化,有那些部份要特別強調需要保留。
陳濬人:黑暗中光更顯可貴
這次展覽陳濬人以「闇」為主題,選取「闇」字以霓虹燈製作成發亮的裝置。
「『闇』與『暗』兩字相通,但前者特別指被門掩蓋著,露出光芒之意,是暗中有光,好像給人矛盾的感覺。很多人用二元對立來思考,但我們可以用相對來看問題,好像在黑暗的環境中,光芒便更顯可貴。」
近年,香港有很多關於字體設計的討論,坊間就此所出的書刊或報道亦汗牛充棟。香港作為一個華洋雜處的外放型城市,在延續中國傳統字體美學有何發展方向?
陳濬人表示,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點,可以按自身特質而對字體設計有不同文化。他之前的香港北魏真書只是其中例子,其他如楊佳「北魏貨櫃字體」、柯熾堅「信黑體」、許瀚文「空明朝體」等,不同設計師也嘗試用自身體驗來探索這個課題。他以自己稍後與沙田文化博物館合作研究的「香港體」為例,香港在上個世代由英華書院出版部創作了一批鉛字粒的「香港體」,是當時傳教士教本地字匠師傅,在香港誕生的字體,這正是中外文化薈萃,在香港影響字型設計發展的一個例子。
由街頭藝術出身,從中磨練自己字型設計經驗的Katol,雖然表示自己已多年未有參與有關創作,但他看到由街頭藝術孕育本地字型設計這平台開始出現青黃不接現象。他表示,自己那個年代的街頭創作,雖然也會給政府部門剷走,但遠不如現在的迅速,街頭作品甫一出現很快便會消失。
「我大約2000年出道創作,當年沒有怎麼渠道宣傳自己,年青人總想惹人關注,所以選擇了街頭創作。可是現在科技發達,有更多社交媒體讓年青人表達自己,大家可能在網上展現自己的創作,而不會再選在街頭做作品。」
「大家以為是末日,可是最終會過去」
藝術家的創作,往往深受自身環境影響。年初爆發的疫情,對所有人都帶來巨變,對一眾藝術家來說,也深深影響他們如何去思考自身創作。
Katol表示,以前生活有好多不同選擇,很多事佔了時間。疫情下多了時間在家,每日花更多時間在創作上,現在每天花幾個小時不斷練字。面對每天排山倒海負面的疫情消息,練字讓自己從混亂的環境中平靜下來。
面對上年動盪時局,藝術家的創作很難脫離這些經歷。陳濬人表示面對疫情和社會局勢,客觀看好像情況很差,但若果放長看人類歷史,怎麼才是正常?怎麼才是亂世?這場疫情讓大家從新去適應一個新環境。「疫情啟發自己去看遠一些,雖然大家對未知的未來也會擔憂,但深信終有日會好轉。好像當年流感大流行,大家以為是末日,可是最終會過去。」
二人均表示,面對香港政局和疫情,很多設計師會反思自己所做是否重要? 在危機下是否仍一如以往心態創作?還是花時間落更重要的東西?
大家也在探問,最重要的是怎麼?
【展覽詳情】
展覽名稱:deTour Special
地 點:香港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
日 期:2020年9月18至27日
費 用:全免
參展單位:陳濬人、Katol、劉智聰、楊禮豪、黃新滿、Studio Swine、WARE、KaCaMa Design Lab、Ob/ik Soundwork
【中國電影海報設計殿堂級人物黃海,多個作品成為經典,我們一齊重溫當中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