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築與流派》:包豪斯之父二戰流亡赴美 求變拒倒模歐洲建築

撰文:中和出版
出版:更新:

【藝文編按】本篇節錄自童寯《新建築與流派》。香港地少人多,港英政府在60年代,用上講求實用又美觀的包豪斯(Bauhaus)設計來興建公屋,如:彩虹邨、真善美邨、福來邨等,來改善香港基層市民的生活資素,包豪斯設計美學更令這些屋邨成為現時外國遊客的打卡位。
但包豪斯設計如何出現?包豪斯理念發起人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曾因為受到納粹迫害而流亡美國,來到美國後又說出:「歐洲包豪斯不能在美國出現。」究竟這話何解呢?

香港60年代的公屋設計,也深受包豪斯的影響,彩虹邨更成為年輕人打卡位(Wikimedia Commons)

包豪斯

格羅皮烏斯則發揚德製聯盟理想,從美術結合工業探索新建築精神,成立「包豪斯」建築學舍(Bauhaus),由他做從1919年開始的第一任校長。他延致歐洲各不同流派藝術家來學校教學,有學生250人。課程是兩種並行科目:一是半年先修課,主要為對材料的接觸與認識,如木、石、泥土及金屬等;又一是造型與設計課,專講房屋構造、形體原理、幾何學彩色學等,但無建築史課程,這可能出於格羅皮烏斯的偏見。三年期滿後,可在校內進修建築設計並在工廠勞動,年限長短不等,最後授予畢業證書。格羅皮烏斯主張集體創作,把典型作品推廣到大批生產。

1934年格羅皮烏為了避開政治打壓,一度到英國暫住和工作,到了1937年移居美國(資料圖片)

1921年後,包豪斯抽象藝術家教師們,大多數持表現主義觀點,以瑞士人伊頓(Johannes Itten, 1888 — 1967)為代表,是包豪斯歷史第二段時期的開始。他大力倡導中國「老莊」哲學和北宋山水畫理論研究。但另一方面,荷蘭人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 1883 — 1931)又用他的「風格派」(見後)觀點代替表現主義,強調機械文明,攻擊「不健康」的表現派,向學生散佈議論,並含沙射影詆毀格羅皮烏斯本人,以致校方禁止學生上他的課;同時並有人威脅他的安全。1922年他離校去巴黎,伊頓也於翌年離校。包豪斯內訌帶有政治色彩,因而引起當地保守勢力疑慮,迫使於1924年關閉校門。這是包豪斯歷史第二段,也是風雲變幻的階段的結束。

Bauhaus新校舍在1933年被納粹政權壓壓迫下,宣佈關閉辦學只有14年(Wikimedia Commons)

德紹(Dessau)市長歡迎包豪斯遷校並提供臨時校園。格羅皮烏斯則着手設計新校舍,1926年完成(圖33)。這建築群包括三部分,即設計學院、實習工廠與學生住宿區;前兩部分由旱橋聯繫;橋面各房間是行政辦公、教師休息及校長工作室。包豪斯校舍是當時範圍大、體形新的建築群。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 1888 — 1968,《空間、時間與建築》著者)把包豪斯建築群和阿爾托(Alvar Aalto, 1898 — 1976)設計的芬蘭帕米歐(Paimio)肺病療養院(工期1929 — 1933),再加上柯布西耶1927年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建築群方案(見後)稱為三傑作;其不可及之處在於每建築群由於視角變化,既提供空間結合時間的感受,又表達各建築物相互有機聯繫,就如人體各部的不可分;再由建築群擴展到外圍環境,組成完整圖景。三建築群都着手於1927年前後,是新建築成熟並為國際風格階段預定調子。

帕米歐肺病療養院和包豪斯校舍,被提名為世界遺產(Wikimedia Commons)

包豪斯遷地復課後,進入第三歷史階段,即最後階段。課程開始改革劃建築學為獨立專業。以前由美術家與手工藝者分授的科目改由一人擔任,因為留校畢業生在教課時已具備這種能力。格羅皮烏斯雖然虛懷若谷,與人無爭,似乎原則性不強而傾向方便實用,但已飽經校內流派之爭與社會政治壓力,在認為包豪斯已粗具規模這前提下,於1928年辭去校職,薦本校城市規劃專業教師梅耶(Hannes Meyer, 1889 — 1954)自代,去柏林開業。梅耶由於與市政意見不合,1930年離校去蘇聯工作(直到1936年)。密斯繼任校長,1932年在納粹政權下又被迫遷校柏林,終於1933年停辦。

梅耶曾做過瑞士巴塞爾村,做城市規劃(Wikimedia Commons)

包豪斯校史14年間培訓了1200名學生,其中有很多留校作為傑出教師。學生來自各地。教師著作匯成「包豪斯叢書」14種。包豪斯教育宗旨和教學法已聞名世界。歐美一些建築學專業也有部分地採用包豪斯方式。1937年包豪斯前教師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 1895 — 1946)到芝加哥籌設「新包豪斯」,1944年改組為「設計學院」,1949年併入伊利諾斯工學院。包豪斯1929年畢業生比勒(Max Bill, 1908 — 1994),畫家、雕刻家、建築家,是烏爾姆設計學院(Ulm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於1955年成立的創辦人之一,繼承包豪斯一些教學觀點,並負責建築設計課又兼管新校舍興建工程。他強調科技在建築上的重要性;由於與政治左翼有牽連,公費補助於1968年中斷,使設計學院停辦。

納吉的攝影作品在當時沒有Photoshop的時候,能夠做出超現實作品,令當時人留下不少深刻印象。(Wikimedia Commons)

格羅皮烏斯主持包豪斯校務同時,1922年抽空參加芝加哥論壇報館新廈建築方案競賽。這競賽對新建築具有世界性重要意義。但評比結果是胡德(Raymond Hood, 1881 — 1934)的高矗折中主義方案得頭獎,而格羅皮烏斯方案則被諷為「老鼠夾子」。事實證明,格羅皮烏斯方案卻顯示些芝加哥學派精神,外貌呼應卡爾森百貨樓樑柱方格嵌「芝加哥窗」。假如格羅皮烏斯方案中選,那就是國際風格新建築不是在費城(下文將提到)而是早10年在芝加哥出現,對促進美國建築思潮當有極大影響。格羅皮烏斯這時也致力於居住建築大眾化,主要是5層工人住宅,隨後又有10層公寓方案。1925年著《國際建築》(Internationale Architektur),作為「包豪斯叢書」第一種。他的寫作幾乎包括建築專業每一方面:理論、實踐、教育、合作以及評論。遠在1910年,當在貝侖斯事務所做助手時,他就曾建議用預製構件解決低造價住房問題。

格羅皮烏斯的芝加哥論壇報館新廈建築方案(Wikimedia Commons)

在1927年斯圖加特魏森霍夫居住建築展覽會場有兩座公寓用預製構件;1931年他又設計一種可以逐步適應人口增加而擴建的工人住宅;次年他做些材料試驗,準備成批建造住房,目的不是預製整個住房,因為那會單調一律,而是通過拼配預製構件的活變以達到住房形體多樣化,1934年他離納粹德國去倫敦,與當地建築師合作,設計住宅、學校。1937年被邀到美國哈佛大學教課,於翌年主持建築學專業。但他絲毫不想把包豪斯那一套搬到美國。他指出,美國情況不同於歐洲;不應把歐洲新建築運動看成是靜止的死水,連包豪斯當年也在不停地變,經常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如果有人想要看到包豪斯或格羅皮烏斯風格氾濫四方,那是不可取的。意即美國要採用美國的方式。他說包豪斯不推行制度式教條,只不過想增加設計創作活力,若強調「包豪斯精神」就是失敗,也正是包豪斯自身所盡力避免的。1945年他與一些哈佛門徒在波士頓組成「合作建築事務所」TAC(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他雖然實際是主角,但他的強烈群眾觀點把事務所合伙人按字母順序排列而不自居首位。

當時 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不同的合顆人。(資料圖片)

事務所設計過的工程有哈佛學生活動用房、美國駐雅典大使館、紐約泛美航空公司PANAM大廈等。「泛美」高層建築造型主要出自他的手筆,評者惋惜和他的水平不稱。但他的建築哲學思想有廣泛影響。一哈佛門徒讚揚說,格羅皮烏斯是第一個通過建築、設計、規劃來解釋並發揚工業革命意義,把工業社會潛勢充實不斷變化的需要,並指出個人自由與機械文明並無抵觸的人。

PANAM 大廈與街景(Wikimedia Commons)

《新建築與流派》
作者|童寯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本書內容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