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設計】那些不被看見的設計師 作品背後的隱藏身影
【受訪者Leumas現正在開講OpenTalk上活躍!立即看看他的Profile吧】
從永吉街走過對面馬路,開始向陡峭的山上走,經過歷史悠久的蓮香樓,繼續向上走。作為創意文化的地標,PMQ(元創方)屹立在上環荷李活道,走到位於鴨巴甸街的正門,開始預備這一次訪問。
杜翰煬(Leumas To)穿得樸素,提著袋子,裡面裝的是他的新書《THE NEXT STAGE──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在早已打點好的Humming Books書店裡,探討新生代的平面設計師這話題。
杜翰煬拿出《THE NEXT STAGE》,望一眼已知是不惜工本之作,「最外層做了透明膠片Jacket(書套),膠片底做了白色絲印。」光聽製作規格,已經知道書籍設計師有多用心。「讀者如果在書店見到這本書,會先見到白色,但有點兒透視;如果放上書架,書脊(顏色)就好搶眼。」
製作陣容「猛料」
這個設計匠心獨運,也切中了杜翰煬心中所想:很多設計師不被看見、不被認識。所以書封那一層矇矓的白,遮掩了書中十二位人物的作品,待你撥開雲霧之時,就看到那些印象深刻的作品──可是,你未必講得出出自誰人手筆。
未讀內容,先論外觀。製作團隊可真謂「猛料」,由早前憑藉《香港北魏真書》獲得出版雙年獎的「出版大獎」的書籍設計師麥綮桁操刀;封面內頁有十二位設計師的頭像繪畫,乃由大師利志達所繪,只聽卡士已知強勁。
這個組合從何而來?原來杜翰煬自2012年搞展覽開始,已經跟利志達結緣,邀請他畫畫。「我由細到大都有睇港漫,最崇拜的就是利志達。」兩個人投緣,自然沒有「托手肘」。
至於找麥綮桁(Mak),則是因為麥綮桁給他的印象很深刻。「他的IG(Instagram)做得很好,他將自己的作品放上去,很有特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他跟又一山人合作那本《囉囉唆唆》,還有陳濬人、徐巧詩的《香港北魏真書》。」
講畢製作卡士,還是回到那些不被看見、不被認識的面孔吧。
「訪談這群設計師,其實源於自己,市面上我好像找不到一本適合我這個年代,嗯,我三十一歲,就找不到適合我這個年代的設計人想看的書。我做設計,到底要看什麼呢?現在會滑IG、以前看Pageone。」杜翰煬說,現在很多談及設計的專門書籍,很多都是台灣出版,而近年香港雖然多了相關書籍,但很多是專題相關,例如字體、霓虹燈等等,關於「設計師」本人,「設計」概念的少之又少。「大眾認知到的、講到名字的都是靳叔(靳埭強)、Alan Chan(陳幼堅) 、Tommy Li(李永銓),都是公認大師。」
數到近年的設計師,有幾多人能夠認識他們的名字?杜翰煬就循此心,決定出版一本訪談集,談談新生代設計師。
新生代的定義,最初杜翰煬跟出版社溝通時也有探討:「新生代專指90後、00後夠嗎?80後會否太老?但是只包含90後,年資好像又太淺?於是我跟Benny Au(區德誠)聊天探討。」
「區德誠認為設計師遇到最大的轉變,是科技進步、網絡興起。以前設計師需要人手砌稿,但到電腦出現,人人都用Mac機,用製圖軟件處理。你有沒有聽過,以前買蘋果電腦要供款?哈哈。」
電腦科技進步,讓設計行業產生變化,杜翰煬說以前年代,很多設計師都是師徒制。「例如Hung Lam(林偉雄)出自靳叔;Javin Mo(毛灼然)就(出身自)Tommy Li啦,但現在很多設計師都不跟師傅,這就是網絡的威力。」
兩代設計人從何算起
新生代和舊年代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七十年代中至後畢業的時候,碰巧電腦興起,他們都見證著電腦出現,現時香港、日本對『年輕設計師』的觀念,都是35至40歲以下,你想像一下,40歲以下都仍然年輕,可見設計是一個漫長過程,不是一兩年就能速成的。」
「另一樣,是入行門檻低了。現在的後生讀完書就已經懂得剪片,甚至連電腦程式編碼等都懂得,越年輕的人學習科技越快上手,你看三、四歲已經懂得玩iPad了。而這群人與未有電腦就在做設計的人最大的分別,區德誠說以前設計師用眼看東西的能力比較高,所有東西用人手排,所有事情都不能出錯。」
「我們現在,只需『Crtl+z』(返回鍵)再做過可以了。甚至,發布了一張網絡圖片,兩小時後,有錯要改?立即改回一張更正版就行了。網絡時代仔細程度低了,但另一個好處是表達方式變得多元,例如以前設計師做得多的是海報,現在譬如我要做一個海洋生物專題,我可以選擇做一張info-graphic、十張info-graphic、做網頁、做單張,有很多形式可以表現。」
網絡年代和沒有網絡的年代,可以相差很遠。那麼杜翰煬訪問的十二位受訪者,杜翰煬希望透過這本書,給讀者帶來什麼樣的收穫呢?
「首先,當然希望不同讀者有不同得著,但對在職設計師或設計系畢業生,希望他們知道這十二位設計師背後都有不同故事:背景、如何成為設計師、做什麼作品等等……甚至他們對設計詮釋都各有不同。」
「平面設計沒有既定公式,以前年代,行師徒制,你跟大師學藝到某個年度,要不就發現做不來,毅然轉行;要不然就趨近成功,自己創業。現時這個行業有很多條出路,然而現在的設計師不會像以前的大師一樣,會發達、變富豪或者很高地位。」
雖然經濟、名利未必像以前一樣,但杜翰煬指出,現在正是讓創意發揮的時候,人人都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不要趕潮流:「那陣子興字體就做字體、這陣子興霓虹就做霓虹。甚至乎,像我自己,我沒修讀過平面設計,但是我兜兜轉轉,也在走這條路。」
杜翰煬自身是平面設計師,又訪談了十二位同行,這次書本製作又需要與書籍設計師溝通協作。須知道,「設計」不是一門被了解的行業,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跟設計師溝通得好一點?
三個字總結:不干預。
「我做這本書,我是一個客戶。我找了阿Mak(麥綮桁),就覺得他適合做這本書,那我總不能走去指指點點,例如字體大小要怎樣做。例如拍攝結婚相,新人都不會走去教攝影師怎樣拍,用什麼角度這樣。不過可以找參考材料。」
「還有一點要提醒的,是事前協作溝通,例如你有branding color不能改的、你的logo不能反白或改顏色這樣,都要事前講定。最緊要的,是件事要做好,那件作品,代表了設計師、代表了客戶、代表了公司,如果做出來不理想,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隨著「設計」兩個字越來越常見,越來越多提及、越來越受重視,大家清楚明瞭「設計」是什麼一回事嗎?或者窮一生,都未必找到答案。但是,希望藉這個訪談,讓大家更認識一點。
採訪者:清君
攝影:賴家俊
場地提供:Humming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