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草書入門:達到漢字結構極限 欣賞王羲之的「今草」

撰文:中和出版
出版:更新:

編按:草書除了寫得快,還有何書法特徵?書聖王羲之的草書,例如《十七帖》,又應如何欣賞?以下內容節錄自《圖說中國書法史》。

草書省併筆畫,結構極其簡略,簡到漢字結構的極限。比如「耳」字,寫成轉了兩個彎的曲線;「彳」、「亻」、「言」、「灬」之類的偏旁,都是一筆帶過。晉以來的書寫,通行楷、行、草書,唐人比喻:「真書如立(站立),行書如行(行走),草書如走(跑)。」(張懷瓘《六體書論》)

西漢就有草書,人們不斷隨手刪繁就簡,東漢已經形成固定的草法。因為筆畫簡略,而且連屬,一些偏旁、字形非常相似,容易混淆訛誤,所以寫草書首先要學習草法。草法既是書寫規則,也是草書的結構。書體意義上的草書,先後形成章草、今草、狂草三種體式。

漢朝的草體,「鈎鎖連環」的連綿筆勢限於一字之內,收筆帶有隸書的波腳,字字獨立,後世稱為章草。漢朝尚無「章草」這個名稱,晉朝有了更為簡便的今草之後,書家才將漢朝相傳的舊體草書稱為章草,以示區別。「漢代舊草體之得章名,應是由於它的條理和法則的性質很強」(啟功《古代字體論稿》第34頁)。三國兩晉時期,書家皆由章草學習草法。章草是草書的古體,草法較為嚴格,筆法分明,一直是書家習寫草書的門徑。

今草的草法比章草簡易,筆勢連綿縱引。字與字之間,牽連映帶,寫來更為快捷。今草確立的顯著標誌是東晉王羲之的草書。他的草書常常一筆連寫兩三個字。此種筆勢「縱引」的草法,擴展了草書的筆勢之美,筆畫和形體的變化更加豐富,婉轉流利,但書寫難度大於章草。

狂草發揮了今草的縱引之勢,運筆速度更為迅捷,筆勢奔放不羈,甚至一筆一行,筆畫糾結盤繞,姿態奇異,變化莫測。狂草書家,以唐朝張旭、懷素最為著名。

南朝有「一筆草書」。據文獻記載,梁朝東宮學士孔敬通能寫「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流利,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者」(庾元威《論書》)。南朝人發揮連綿的「一筆」之技,又有了「一筆篆」、「一筆隸」、「一筆飛白書」。南朝「一筆草書」失傳,只能知道「婉約流利」,不如唐朝狂草恣肆。

按圖細看王羲之等各個草書名帖↓↓↓

王羲之的「今草」

王羲之(逸少,303 — 361)出身東晉第一流高門。他信奉道教,晚年好服食。曾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王羲之幼年失父,書法師從衛夫人與叔父王廙。王羲之擅長各種書體,尤以草書、行書、楷書見長。開了一代風氣,在書法史上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被後世書家奉為「書聖」。宋以後,王羲之的真跡毀滅殆盡,人們所見王書率是摹本、臨本和刻本。

王羲之生於西晉末年。西晉的兩位著名草書家,衛瓘草書流利,不同於舊體章草;索靖以章草見長。王羲之早年也是寫章草,庾翼看到羲之的章草尺牘,讚歎他寫得像張芝,「頓還舊觀」。王羲之晚年說:「假如我也像張芝那樣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地下功夫,我的草書未必在他之下。」北宋《汝帖》收刻一件王羲之章草《豹奴帖》,體態類似索靖章草《月儀帖》。四十多歲之後,王羲之轉向筆勢「縱引」的今草,他的今草之跡都是尺牘書。

當年唐太宗購求的王羲之書跡,草書最多,有兩千紙(或曰三千紙)。褚遂良主持內府王書的鑒定和裝治,「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及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以『貞觀』兩字為二小印印之」(張彥遠《右軍書記》)。王羲之的草書,當年裝為八十卷,只有一卷《十七帖》完整流傳下來。

《十七帖》中的二十九通尺牘,多是羲之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中的書信,有一件行楷書《來禽帖》也收入卷中。卷首第一帖前三字是「十七日」,故以「十七」命名(後人為晉人尺牘書跡定名,皆如此)。這些尺牘大體是王羲之去世前十餘年間所寫,草書面貌不盡一致。第一通《郗司馬帖》、第五通《積雪凝寒帖》,皆筆方字斂;第六通《服食帖》章法參差錯落;第二十一通《漢時講堂帖》運筆如飛,逸筆草草,字跡忽大忽小,如波瀾起伏;第二十二通《諸從帖》筆姿圓暢,結字欹側,多呈橫勢;第二十九通《虞安吉帖》筆畫雄壯,體態充闊,筆鋒外露,氣勢奔放。

《十七帖》原是宮廷藏品,大約8世紀的天寶年間已經流傳於外。20世紀初敦煌石室發現唐人臨寫的王羲之草書《瞻近》、《龍保》、《旃罽胡桃帖》、《服食》四帖,都臨自《十七帖》,筆畫勁銳,不像傳世刻本那般厚重。

據說唐朝已有《十七帖》刻本,北宋又加翻刻。北宋刻帖成風,許多叢帖都收有《十七帖》中一些單帖。《十七帖》傳自唐朝宮廷,經過褚遂良鑒定,帖多字數多,自成系統,所以《十七帖》一直是書家研習右軍草書看重的名帖。明朝豐坊所列學書書程,草書範本首列《十七帖》(《童學書程.草書》)。董其昌主張「草以《十七帖》為宗」(《畫禪室隨筆.論用筆》)。

世間相傳的王羲之草書帖,還有幾件古代的臨摹墨本,風格也有不同:

《初月帖》筆勢縱逸遒勁;《寒切帖》體勢橫闊;《遊目帖》中規入矩;《都下》、《七月》二帖清爽流麗;《遠宦帖》多用折筆,猶有章草筆意。其中《遊目帖》、《遠宦帖》兩帖原是《十七帖》中的單帖。

王羲之草書的共同點也很明顯,即運筆是順勢疾行,筆勢縱引。縱快飛移的筆勢鈎連於字與字之間,有時一筆連寫兩三個字,突破了以往草書以單字為造型單位的舊法,使一些筆畫的姿態及其單字的組合方式發生變異,形成了以勢賦形的「字群結構」。這樣的書寫方法,或者說樣式,是王羲之草書的一大特點。王羲之寫草書,字畫的方圓變易,結構的擒縱離合,並未逸出常軌。他折中合度,既遒美多姿,又易於辨識摹學,才能成為新體草書的典型。

南朝人評價王羲之,將他與張芝、鍾繇相比,得出一個評斷:「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工夫過之。」(庾肩吾《書品》)工夫指技法的控制力,下筆便能盡形得勢;天然是本性的品格,形跡之外見風采。王羲之的草書,兼而得之,尤為顯著。

【相關文章】顏真卿「天下第二行書」和國寶級真迹應如何欣賞?(按圖預覽)↓↓↓

+6

書名:《圖說中國書法史》
作者:劉濤
1953年生於武漢。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長期從事中國書法史、書法技法的教學與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漢魏兩晉南北朝書法史、敦煌寫經書法、王羲之書法。發表研究論文四十餘篇。著有《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書法叢談》《書法欣賞》《中國書法》等六種。編註《中國書法全集˙王羲之王獻之卷》《四山摩崖刻經》《大串聯》等。

【本文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