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中國哲學如何體現於建築? 香港也有嶺南之風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自古以來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建築設計,但其實它們的內涵都離不開「天人合一」──人們都在尊重自然和諧的前提下改造環境。因此,外觀、結構、用途,甚至建材,都與之息息相關,較講求實際用途和結構上的天人合一,使人類能順利在該地方落地生根,達到與自然融合,和諧共生。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指出自己「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表達精神上的超脫與自由,即天人合一的說法。(Pexels)

天人合一定義初探

天人合一是中國多年以來的重要哲學思想,而對這個思想定義的討論亦是持續了多年。

很久以前,古人其實已經對天有一定的概念,從前的人是對「天」十分崇拜,並認為祂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後來便發展出天神、自然之神、祖先化為神靈之說。例如《孟子 • 告子下》中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所說的是上天是一個主宰,並將會給予任務。根據這裏「天」的意思,「天人合一」可以理解為神與人的合一,並希望藉此得到神的保佑,從而有順利的生活。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指「自然」是貫穿於天、地、人的最高原則和規律,人順應「自然」而為之,不可逆之。(Pexels)

道家的「天」則與儒家不同,完全沒有道德的含義。例如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所有事物應該都崇尚自然,不應加以干擾,不應有人為的元素──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即不做額外的東西,讓所有自然而然,連社會也與自然結合。而莊子亦多次指出天人為一,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齊物論》)。這裏可更明顯的見得道家與自然合一的理念,是主張萬物平等,與自然合為一體。

另外,《易經》中亦有和道家相似的理解:「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但這裏是需要人的迎合,指出要順應自然而思考,如思維和工作都要迎合四季改變。這樣就能達到「天人合一」。後來亦引申出陰陽五行之說,甚至一些堪輿學的理念,幫助人類選擇更適合的建設。

雖然有「天人合一」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但總結來說,它們都是殊途同歸的──都是強調和諧精神。就如《中華思想大辭典》所說:「天人合一意指自然與人、天道與人道相通、相類和統一,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VCG)

中式建築設計的體現

在用料和選址方面,傳說時代的人已經懂得在近水高地興建民居,這樣能有效防禦野獸襲擊。而且人們會考慮到風水,是與人和大自然融合密不可分的-如人們選擇聚居地時會考慮北面有高山擋寒風、西面西斜,糧倉會乾燥等。所謂「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考工記》),民居根據所在地而選用不同的自然物料也是天人合一的體現。就如河南、甘肅等東北地區,當地為黃土地帶,土質較好,而且崖壁十分多──因此窯洞並成為了那裏最流行的住宅。只需在崖壁上挖掘便能建成,不需大量加工;但同時人類又能利用其優點,住得舒服,冬暖夏涼。又如青藏高原盛產石材,當地居民多以石材建屋,而這亦能有效保溫,適合高原寒冷天氣。由此可見,這些設計在不破壞自然下達到了利民的效果,是為和諧的體現。

陝西延安的窯洞位於當地崖壁上,是人與自然的互利和諧表現。(維基百科窯洞條目圖片)

在結構方面,其實古民居建築的結構與天地是有互通之處的。例如「宇宙」都是從「宀」。《說文解字》曰:「宇,屋邊也。」漢人高誘說:「宇,屋簷也。宙,棟樑也。」由此可見,民居「屋」建築本來已有「天人合一」的概念。自古以來,結構幫助了居民迎合自然環境,安居樂業。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林多使用干欄式建築──上層用以居住,下層則用以儲物或作畜牲棚。人居住在上層便可以更通風和避免潮水的掩蓋,所以干欄式建築非常適合山區多雨且炎熱的天氣的環境。除了幫助人們迎合,結構亦助人們與自然融合,使人與自然更親近。如四合院,在用以居住的同時,設計上是必須有一個庭院的-因為這樣才能直接望到天空,而且庭院可以種植,甚至建造園林,使人類和自然更親近。

雲南竹樓便是底層架空的,干欄式建築多數出現在潮濕的南方,也能方便生產水稻。(圖自中國建築藝術網)

再者,古建築在用途方面亦能體現天人合一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宮殿和壇廟,這與古代人民的宗教思想有關。古代中國是個農業國家,他們十分在意影響他們收成的自然因素,因而信奉各種天神,並希望透過壇廟等建築,使人與神更親近,得到保祐。例如十分有名的天壇,它是每個豐收時節都會舉行祭祀去答謝眾神的地方。天壇沿用了天圓地方的古制,北面為圓形,南面為方形,以迎合自然。天壇分別按天地日月選定了四個位置,如日出在東面,便建在東面用作祭日。從大門進入需要步行約400米才能到達祭天的地方,漫長的步道形造了真的能直通天際的感覺,使人以為自己離塵世越來越遠,離神越來越近-這裏明顯體現了「天人合一」概念。

北京天壇的北宮牆設置成圓形,南宮牆設置成方形,表徵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思想。(VCG)

本港中式建築之天人合一應用

其實香港也有很多中式建築,當中有天人合一的元素,不知你有否到訪過呢?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於美孚的嶺南之風。嶺南之風分為十個景區,它們的命名都別出心裁:如有「鳳來儀」、「奕亭殘局」等。當中「月起薰來」是全園的敘景高峰,晚上可以看到明月映在湖上,月水交融;而這個景區一半在岸,一半伸入湖中,使人們與大自然更接近,能更近距離的欣賞自然景色。另外「橋廊畫舫」亦採取了上面提到的迴廊佈局,達到了遊園的效果。儘管旁邊就是高樓大廈,嶺南之風仍能使忙碌的都市人能透過這小小的公園脫離煩囂,領會這些景色的意境,達至天人合一。

嶺南之風。(維基百科條目圖片/Mk2010)

「天人合一」內蘊非常豐富,但都也離不開和諧──不論是人與神的和諧、人與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所謂「天地之美莫大於和」(董仲舒《春秋繁露》),這種天人合一的美學,其實一直都在大家的生活之中。

內容提供:煩老師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天人合一思想與中式建築」】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