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東亞】清末落後封閉竟是假的? 「假象」原來出自這個地方
為什麼歐洲和亞洲同屬一塊大陸板塊,但各成了一大「洲」?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我們學習現代歷史,便發現我們身處的地方和周遭國家被稱為「東亞」,不知從何時起,我們也接受了「東亞」的概念,就例如「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否定了病夫但肯定了東亞的身份。
作者先以「亞洲」自成一個「洲」的命題切入,認為「亞洲」乃至「東亞」的認知都是由歐洲製造的。世界上共七大洲::亞、歐、非、大洋、南美、北美和南極洲,看看世界地圖,歐洲和亞洲屬同一大陸板塊,為何異於其他大洲,歐、亞就需要分成兩個洲呢?如果說是歐亞中間的山脈海峽足以使其分成兩大洲,但喜馬拉雅山脈也足以把它的兩邊分成兩洲,然而並沒有。
所以說,「亞洲」(Asia)比起一個客觀的地理單位,更應該是人為的認知單位,塑造出「亞洲」的,就是同一大陸版塊上的歐洲。亞細亞包括了中東、遠東,但「遠東」一詞具有濃厚的歐洲中心主義的色彩,而上世紀的去殖民化運動令歐美世界拋棄遠東概念,採用較中性的「東亞」一詞取代。
再細看東亞這一塊,上面有着中國、我們的香港、韓國和日本等現代歷史的角色,雖然同屬東亞但發展大相逕庭,清廷由天朝大國變成列強的獵物、日本從一小島國,經明治維新後立下大東亞共榮圈的宏願,正如作者一問:「為什麼我們對一水之隔的日韓,總有一種似曾相識,而又觸不可及之感?我們身處其中,並自以為熟悉的東亞世界,其實充滿了神話與偏見,有待重新發現和認識。」
「封閉」和「落後」是東亞近代歷史中如常識般的描述,一直以來,歷史教科書都教我們東亞自我封閉,不肯接受外來事物,以己為大的認知。因為清廷鎖國,然後被科技、軍事上領先的西方世界像救世主般打破圍牆,使其原來「落後」、「保守」的原貌赤裸裸地展現在全世界面前,再逼使她現代化,過程雖然痛苦但結果是有益的。
然而作者對此提出了震撼的質疑:東亞當時並不封閉,落後是殖民者施加的形象,過程中便出現了上文提到「亞洲」的區域認知塑造。
在禁教一事上,作者指出清帝對於天主教實為十分寬容,對禁教一事更感可惜,不是閉國自鎖的體現。天主教本質極端排斥佛道和中原的民間信仰,教廷視儒家學說為異端,「對東亞的多元文化全部釜底抽薪」。作為一個外來宗教,既要在別家的土地上發展,更要霸道地從根本否定別人家長久存在的東西,這展現了這外來物滿滿的敵意和希望取代舊物的野心。對於這樣的宗教,清帝已表現了難得的開放和寬容,而且康熙禁教,不是否定天主教在中國的存在價值,只是出於與教廷多次溝通失敗後的「無奈回應」。更何況禁教後,清帝表現出的不是把敵人趕出家門的成功感和滿足而是痛惜。
再加上,若然是鎖國,拒絕自由貿易體系,那影響帝國命運的鴉片貿易又如何開始呢?即使雍正早期曾下禁令,然而鴉片銷量在嘉慶時期更達四千箱,若然真的鎖國閉關,是不會出現這樣的貿易數據的;而且在歐洲出訪東亞的同時,中國、日本也有人到訪歐洲,鎖國一說是沒有歷史根據,當然書中提供了更詳盡的闡釋和數據,在此不一一盡錄。
另外作者嘗試從目的、時間長短上釐清鎖國的概念:斷絕某特定國家的往來,不等於鎖國,而是「面對安全威脅時的懲罰手段」。例如日本的海禁並不是單純地背對大海,把視野全放在國家內陸,拒絕與外界溝通;而是強化自身對周遭海洋貿易的話語權。這不是一個需要「貫徹」到底的治國理念,而是根據社會狀況會一直修正、改變的「政策」。既然鎖國只是出於各國的一時之策,那更不是因滿人妄自尊大,認為清廷是天下中心的狂妄說法。
至於「落後」,雖然作者指出這是西方殖民者為圓己說而強加於東亞的形容,那麼清末的屢戰屢敗,不因為落後,那是什麼原因呢?對於當時清廷面對列強入侵的無力感,和挫敗原因上,作者選擇留白。鴉片戰爭的敗北的確是工業國打敗農業國的結果,沒有提出另一有力原因同時反駁落後,是作者為清末落後腐敗的辯護嗎?戰敗是無論怎樣辯護也不能忽視甚至否認的史實,考慮這一點便會明白,作者不是再為「落後」辯護,也許是:即使落後也不到西方世界誇張的程度,而且東亞世界也是有為自身的落後反抗,沒有甘於現狀的。
而且作者從歷史邏輯出發提出一問:為什麼我鎖國我落後,我就該打?若把情況擬人化,大雄的確是笨笨的,胖虎也的確好打,但為什麼胖虎就要欺負大雄呢?為什麼不能各自過自己生活呢?欺負大雄就真的為了令大雄從傷口中成長成為可靠的人嗎?把情況回歸歷史,入侵一個「落後」國家促使現代化,只是正當化所作所為的藉口,儘管事實上結果是有益與否。
「發現東亞」,由東亞這個概念的形成出發,再重新認識東亞的發展,才能開始檢視為何一海之隔的日韓會有不同發展,書中也有詳盡論述,在此不一一盡錄,對於東亞現代史,這本書也許能開啟一些你沒有想像過的新角度,值得一讀。
作者:宋念申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內容提供:文不聊身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發現東亞》:挑戰你一直以為是歷史常識的認知」】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