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佐治.奧威爾的1984是預言書? 書中情節漸變成現實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在動蕩的社會更需要閱讀經典,我們可以從文本創作,經典的文學作品裏頭尋找到歷史的軌跡,畢竟文史哲本來就是一家。
這次閱讀的是佐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這部不朽巨著翻譯成不同語言,中文版本也有很多間出版社代理,選讀了商務印書館的版本,看看這家出版社的編輯會如何處理談及極權主義的書籍。
封面雖然沒多花工夫,但內頁的「1984」字款卻是特別選過,用上類似手寫字的字型,添了一份年代感。所謂的1984,有人說是部預言書,而「1984」的情況去到了二十一世紀彷彿真的從小說裏頭跳出來,從「1984」變成了「2019」。
在講書之前,不妨先認識一下佐治.奧威爾,他是英國作家、新聞記者及社會評論家,1903年出生於英屬印度,父親是印度總督府的基層官員,1905年時舉家移居英國,但仍擺脫不了「窮人」標籤。他後來到了緬甸成為殖民警察,這段經歷令他體會到殖民地人民的慘況,萌生了反極權主義的立場,在1927年成為全職作家;當然,成為作家的路並沒那麼容易,奧威爾早於四、五歲時已經撰詩,展現出文學天賦,十一歲時他的詩作更首度刊登於地區報紙。至於他的兩部經典小說《動物農莊》及《1984》則去到1945及1949年才出版,而《1984》更成為其離世前的封筆作。
這部小說之所以成為經典,或許在於他的虛構想像非常接近現實,奧威爾好像在書寫一部真實的歷史文獻,紀錄某時某地某國家陷入極權統治的情況。裏面所用的字詞與描述之反差帶給讀者完全震撼的體驗,比如說「真理部」原來是隨意修改歷史的文宣部;比如說,「仁愛部」是執行刑法──而國家卻沒有法律可言的,而標明「仁愛部」的地方竟然是「那裏根本沒有窗戶」,進去時「要經過一段佈滿帶刺鐵絲網的錯綜複雜的道路、一道道鋼門以及機關槍暗堡。」而且在外面還有穿着黑色制服、面目猙獰的警衛。
奧威爾是單憑空想構造出非常逼真的場景,還是其實有着前世記憶或來自未來,將他所見所想寫下來呢?再舉一段仇恨會的描述,「當艾曼紐.戈斯坦──這個人民公敵的面孔閃現在電幕上時,觀眾發出此起彼伏的鄙夷之聲……」對於戈斯坦的描述,他是個實實在在可恨的背叛者,但是糅合了現實政治環境去看,了解過極權主義國家如何運作,如何塑造共同敵人的技倆,不禁讓人懷疑到底這個戈斯坦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只是塑造一個陌生的面孔出來轉移人民視線?真相我們也許永遠都不知道。
最後以書中一些名言作結: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
「老大哥在看着你!」
「所謂自由就是可以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
「如果有希望,那麼它一定是在群眾身上。」
作者:佐治.奧威爾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內容提供:筆鳥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經典閱讀 - 1984描述的是2019?」】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