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看舊時】社會變遷的「旁觀者」 隱藏在老照片的倫理觀念
家庭照,顧名思義是以家庭、群族作為單位的照片。照片記錄了家庭當刻的狀況,也為彼此的關係留下印記,將這些照片集合起來,更見證了香港社會,如何由一個個家庭匯聚成長。
攝影:龔嘉盛、馬熙烈、龔慧、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向老家報平安報喜 到影樓拍全家福
家庭照的興起,本是源於一段移民歷史。據本地文化收藏家鍾燕齊編著的《物語:相片考─影樓篇(一)》中所述,由於戰後出現難民潮,大批來自全中國不同省縣的新移民湧入香港,當他們的生活安定下來之後,就會到影樓拍攝家庭照,寄回鄉下,有報平安之意。
「戰後組織的新家庭以勞動階層為主,最明顯的特色是重男輕女,因為男性代表了勞動力,加上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男主外,女主內,無論社經地位,都是以男性為主導。所以每逢添丁都要拍照,好讓長輩大事宣揚,向親朋戚友報喜,此外也是為了讓鄉間的父老確立男丁地位,留名於家族族譜之上。」本地收藏家鍾燕齊(Joel)由傳統家庭照的意義說起。
父權社會的展示
這種根深柢固的傳統觀念,也塑造了當時家庭照的標準規格。「傳統的父權家庭,拍照時一定由男人坐在正中間,而男人拍照時大多面容繃緊,以展示出威嚴;太太則必定順從丈夫、長輩,所以也是木無表情的,只有小朋友會展示出原本『真實』的神情。」直至1960年代香港開始有輕工業,女性可以踏足社會,從事較精細、例如車衣之類的工作,女性社會地位改變,也導致家庭角色的改變。「到後期的家庭照,反過來是男人站立,女人坐着的比較多,反映女人是要優待、要被服侍的,展示女性地位提升。」
鍾燕齊 (Joel)
本地收藏家、策展人,集中研究兒童文化,與香港社會的歷史發展。現為舊式文具店兼展覽館「銀の文房具」主理人,著作包括《九龍皇帝》系列及《物語:相片考—影樓篇(一)》。
從戰前到戰後 全家福的演變歷史
戰前1930至1940年代
戰前攝影技術未普及,可以拍攝家庭照的都是大戶人家或上流社會的人。初期的影樓設於天台,利用自然光拍攝,背景相對簡單。
戰後1950年代
戰後來自大陸的新移民逃難來港,拍攝家庭照為了象徵一家團圓,並藉以向鄉下的親人報平安。當時社會環境艱難,物資短缺,所以人們對相片的要求不高(例如服飾),而以功能性為優先。
1960至1970年代
社會民生趨向穩定,人們開始有固定工作,對於照片的要求日益提高,除了斟酌個人儀容,影樓的背景陳設亦走向多樣化。常見三代同堂的家庭照,而以父權為主的傳統家庭,仍可見一夫多妻的家庭結構。此外,家庭計劃指導會出現以後,小家庭亦開始普及。
1980年代
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後出現移民潮,家庭分隔兩地的情況普遍,當時人們以拍攝家庭照作為維繫家庭關係的工具。受電影、電視的海外文化影響,人們對於理想家庭的想法也滲進了濃厚的西方色彩,影樓出現西式家居陳設,背景亦由平面趨向立體。隨着大眾開始擁有私人相機,拍攝照片變得更日常和自然。
「慢半拍」煉就光影美:美姿華攝影室
曾經何時,影樓是一家大小,甚至是幾代同堂的聚首地點。一家人齊齊整整來張大合照,大團圓便是好兆頭。不過,自從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相繼興起,舊式影樓已逐漸式微,雖然現在來的人少了,但全家福背後的象徵意義,卻恆久不變。從美姿華攝影室和長虹攝影這兩間舊式影樓中,可窺看家庭照拍攝怎隨潮流轉變和箇中攝影妙法。
社會重男輕女的旁觀者
昔日家庭上影樓拍全家福,多穿得整齊企理,很多人更要因此請假,有妻妾的大家庭更有發生大婆二房之「排位爭執」,可見此事之隆重講究。美姿華全盛期時,每日可做多達30單生意,當中不少是家庭相。全家福除了在農曆新年別具意義外,新婚、添丁和子女畢業也是重要的上影樓原因。
昔日重男輕女的思想,由光影留下見證,「有一大家庭年年來找我影相,連續生了8個都是女兒,到第9年終於追到一個兒子,我記得那老爺臉上笑容是歷年最開懷的。」
對舊式婚宴文化、排場各樣,陳生也是記憶猶新,「有人結婚會派帖請我飲喜酒,從前擺酒拍結婚全家福,賓客都急於打麻雀,常催促師傅影快些,樣子不重要,最緊要是把他們恤的美髮、穿的靚西裝和名錶等一身『碼頭』盡收鏡頭內,很多人也會翹起手來展示首飾。」陳生不禁莞爾,「真正的有錢人是財不露眼,根不不會這樣『晒命』。」
全家福式微 只因不夠快
19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南下新移民日多,不少找不到正職而要做地盤散工,建築工人日薪甚多,錢來得快,新移民也如同一般低下階層港人要「老充」一番,穿起西裝戴起勞力士來拍照,「手錶一度是身價家底的象徵,而現在手提電話也能報時,手錶也自然不如昔日重要了。」全家福式微,美姿華也拍學生證件照,卻難跟同行競爭,全因起貨不及人快,「別人今日影明日有,我們三四日才曬好,全因師傅太固執,執相要執得完美,學生卻只想早點交相給老師,免被責罰。」
19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南下新移民日多,不少找不到正職而要做地盤散工,建築工人日薪甚多,錢來得快,新移民也如同一般低下階層港人要「老充」一番,穿起西裝戴起勞力士來拍照,「手錶一度是身價家底的象徵,而現在手提電話也能報時,手錶也自然不如昔日重要了。」全家福式微,美姿華也拍學生證件照,卻難跟同行競爭,全因起貨不及人快,「別人今日影明日有,我們三四日才曬好,全因師傅太固執,執相要執得完美,學生卻只想早點交相給老師,免被責罰。」
塑造完美人像 眼笑的重要
陳生的攝影哲學,也許全在於「耐性」兩字。他強調拍人像不能着急,攝影師應慢功出細貨。拍攝一張人像,往往動輒拍上幾個小時、動用十數格菲林。他認為人像攝影是呈現被拍者的情感、美麗一面,不甘於例行公事地拍下傳統木無表情、正襟危坐的人像收錢作罷,在美學上應更有要求,即使被顧客誤解他不懂拍攝、浪費時間,仍要貫徹待之,「你拍得快和密,但被拍的人表情跟不上,也是徒勞。」
一般人開始埋位拍攝,必然拘謹,表情僵硬,陳生便擔當導演的角色,不斷指引和調校被拍者的視線、眼神、笑容和坐姿,「有所謂『眼笑八成,口笑兩成』之說,眼睛在笑容佔的角色比嘴更重要,真笑假笑都是由眼神來區分。當去到最後那幾張,出來的樣子最好看最自然,因為被拍者已『好攰』,不再過度用力擺樣子。」
陳生年輕時有習武經驗,反應敏捷,總能在一瞬間捕捉孩子最可愛活潑一面,「我是用氣功來拍照,氣一到指導動作,加上觀察力就能成功。」有相有真相,陳生備有一本又一本「履歷」相簿,記錄他兒孫和不同顧客在一連串照片中的表情變化,「要是未看過這些,你還以為攝影只是擺好場景、再按個掣便搞掂的簡單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