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愛廢墟】時裝店主︰偶然發現一間小店置身其中 格外驚喜

撰文:朱珮茵 陳盈瀛
出版:更新:

當廢墟不在偏遠的郊野而是坐落於市,我們要詮釋何謂廢墟,就不只得有歷史觀照這一種方式。如同歷史學者和創意工作者兩種不同的視野,在城市的緊密和鬧騰下,廢墟不局限於某時空、不受制於寫實的紀錄;它在鬧市中猶自多了一重角色─可能是別樹一幟的創意源頭,也可以是本地時尚地圖中的理想座標。
攝影:李孫彤

Tee from BODYGARDS($400)/Pants from MAHARISHI ($1,490)/Shoes from foot the coacher ($2,900)/All in IncredibleS

在香港,城市人與廢墟的距離,從來不遠。一個個被丟棄而荒廢的場地,跟喧囂的鬧市恍如互相排斥,卻又默默並存。人們的離開叫一個地方變得凋零,但這種靜默破落的存在,也叫不少人找到一個微妙而原始的空間,去為城市孕育出新的意義。

我想找一個地方,左右隔鄰都沒有其他時尚店舖,那麼來到的客人才可以專注地感受店中的一切,投入其中的購物經驗。

置身於遺世獨立的秀華坊,就算外面如何喧囂,店內總是如常地保有靜謐安然的氛圍。

不毛之地的時尚活力

位於灣仔的聖佛蘭士街,鄰近古老大宅南固臺,就是一個被廢墟環繞的細小街區。出乎意料地,這個不起眼的角落,比外面許多地方都更有活力。短短的小街上,有花店、design house、茶室,同時也是時尚小店IncredibleS落戶的地方。

3年前Keith決意將店舖設立於這裏,也是看上這種遺世獨立的氛圍。當時,厭棄了鬧市那種千篇一律的店舖格式,他開始尋遍香港各地的舊街小巷,更包括許多人迹罕至的廢置角落。「我想找一個地方,左右隔鄰都沒有其他時尚店舖,那麼來到的客人才可以專注地感受店中的一切,投入其中的購物經驗。」

對於Keith來說,從前人們所追求的購物經驗,早被繁忙的都市所埋沒;人們為了快捷方便而沉溺於網購,也犧牲了許多親身接觸才感受到的樂趣與體會。「店舖需要有空間,去讓客人閱讀一件產品背後的故事和意義。

在香港,許多人因為潮流而穿一件衣服,但對它的創作思維、製作考量等來龍去脈全然不知,結果他們只是得到一件物件,卻領略不到衣服本身的真正價值。我愈來愈覺得,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客人才是最重要的。」置身於廢墟與民宅夾雜的周邊,人流算不上多,卻有不少客人願意走上長長的斜路專程到訪。

廢墟也可以改造

客人前來不止是由於日本、美國引入的獨家品牌,亦因為Keith長駐店面,為客人詳細解說產品細節,由發現到購買,都是一個豐富有趣的過程。「在歐洲、日本,也有許多由廢墟改造成的成功例子,好像藤原浩所開創的品牌the Pool aoyama,將一個廢棄室內泳池改建成店面,變成一個多元創意空間,幾年間不斷進行各種聯乘活動,每隔一段時間,大家又會想去看看發生什麼新鮮事。」

回望香港,廢墟似乎還是少了這麼一點「生氣」。「租金高昂始終是最大問題,此外,也要視乎業主是否願意改變場地用途,接受一些截然不同的新概念。其實香港大部分廢墟,都是一直空置荒廢,等待有天被發展商收購起樓罷了。」一旦重建規劃,廢墟得以再度轉化,卻不全然是Keith所樂見。由舊警察宿舍改建成的PMQ,就是一個例子。「原意是好的,但牽涉政府規劃就有計算和篩選;PMQ的最大問題,是店舖類型不夠吸引。」

去年着手籌備新的概念店Incredible Space,Keith再次走進人們眼中最不時尚的廢墟。結果新店誕生於大坑新村街的巷尾。鄰近都是車房,小店卻很安靜,如果不是刻意尋找,很容易就會錯過,但這也是Keith的原意。「這間店舖更貼近於一間gallery,貨品不多,但會不定期更換新主題。當客人無意間經過,偶然發現一間小店置身其中,會分外感到驚喜。」

沒有人來人往,但推門進來的都是有心人,會細聽、細看。可能,廢墟的力量就在這裏。

離IncredibleS兩分鐘步距,就是荒廢的聖璐琦書院。拾級而上,仍可隱約看到校舍二樓的部分面貌。
校舍目前已圍封禁止進入,人們只能從外露的小細節,聯想昔日的光景。
建築荒廢了,卻成為孕育植物與新生命的土地;除了樹木林蔭,還會發現小貓棲息的痕跡。

拍攝開始前,記者跟負責這次專題拍攝的年輕女攝影師Crystal(李孫彤)談着,回想大約9年前,她仍然是學生,如何開始跟隨朋友亂闖進別人口中的「鬼屋」,縱使愛整潔但都變得不顧一切地前往廢墟,為了滿足在街上看不到的風景。

「從來不覺得自己和廢墟可扯上關連,不是今天重提廢墟兩個字,都不會想起自己曾經去過十多個廢墟。」畢業後當過時尚名店的攝影師,日常的拍攝總是五光十色,但一來到了廢墟,Crystal強調,自己就是為了看,不是為了攝影。「對我而言,到每一個廢墟的意義不是全在於攝影,我比較喜歡那種現場探索的感覺,還有那種又驚又喜的氣氛。」第一次的廢墟經歷,發生在筲箕灣一間荒廢中學。「就那一網之隔,踏進了一處破爛殘舊的地方,好像頓時時光倒流般,之後便上癮了,不停找尋其他廢墟。」

有人的廢墟 特別有感覺

即使身為攝影師,Crystal每次前往廢墟卻不只是為攝影。「喜歡慢慢用眼睛看,看到某一個認為有意思的畫面才會舉機拍攝。」(李孫彤攝)

香港的廢墟很多散落在不同的偏遠郊區、離島,甚至是說不出名字的山頭,在Crystal眼中,它們都是經過時間洗禮,就像被大自然侵蝕過後重新融合在一起的模樣;而她總是先選擇較近市區的前往,除了因為方便,也是喜歡那種強烈的對比感。「但我不會去一些很難進入的廢墟,且都會穿着輕便的裝束為主,多數只會帶同一台傻瓜菲林機,很隨意地拍,卻不會什麼都拍。」因為就如她一開始所言,她在廢墟不是完全為了攝影。

「所以我沒有特定的風格,只是每前往一個廢墟,首先做的是感受所在之地的環境和氣氛,喜歡慢慢用眼睛看,看到某一個認為有意思的畫面才會舉機拍攝。」一名攝影師身處廢墟之中,拍攝忽然變得很次要;也是在翻看照片時,才發覺自己眼中的廢墟,總是有人在其中。「後來發現相片的共通點,是經常出現跟我同行的朋友的身影。身處廢墟時,有時候會感到害怕,每每看到有人出現在眼前時便特別有感覺,或許這就是我的廢墟拍攝特色?」

而對於本地眾多廢墟的「前景」,Crystal從親身累積的經驗中有些想法,就在歷史意義之外,或許廢墟的存在,也有助創意氛圍的培育。「之前我曾到過內地一些舊工廠和舊村落,看見他們利用棄置的地方做展覽或是藝術用途,也許香港亦可以循這方向發展,現在這些土地不是荒廢便是清拆重建出高樓大廈,真的好可惜。」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