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覽】誰在注視誰? 當臉部被量化時
每張臉都是獨一無二的。原來人擁有辨識數百萬張臉孔的能力,因此當你走在街上,即使是不認識的人,你也能輕易辨識。除了人擁有這種能力之外,近年來臉部識別技術也被廣泛使用,例如是普通的攝影技術、政府部門用以追蹤犯事者的程式等等。紐約藝術家Tony Oursler的最新展覽「Priv%te」,就是呈現生活中常見的臉部識別技術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甫進入展覽廳,便看見白茫茫的牆壁上裝嵌了六張臉型面版裝置,每一張鋁板製的臉都有部分被挖空,透出後方的影像,反覆播放著會眨的眼睛和會說話的嘴巴,因著浮誇的妝扮和放大的細節,這些臉呈現出一股戲劇張力。靜止的鋁板配合動態的影像,再加上部分裝置附設的聲效,讓這些平面裝置生出一種跳躍的立體感,互相連結,又互相違背。
有說Oursler透過他的影像和裝置藝術令「自然」和「人造」兩者的界限變得模糊,但他認為兩者之間有很大分別,「電腦所呈現的人像沒有情感,這些線條和形狀是沒有質感的」,當人臉的特徵透過當今「大數據」(Big Data)技術處理,電腦的整合和分類令每一個人都化成單一的數字和標籤,人類的獨特性就會消隱在電子世界之中。
他又指出臉部識別技術將很快與我們所有人的生物統計數據、消費模式以及各類信息聯繫起來,當科技越進步,個人特徵和資料就更容易被量化、被計算、被操控。
生物與科技之間「不和諧」的關係,蘊含在這些牽涉到監視和各種數據追蹤的「數據肖像」之中。當觀眾在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這些作品似乎也在注視著觀眾。同時間,這次展覽也讓電腦第一次獲得自己看待人類的「視點」。
Artist Profile
Tony Oursler
1957年生於美國紐約,1979年在加州藝術學院獲得藝術學士學位。隨後便從事藝術創作,並任教於波士頓麻薩諸塞學院。他在創作中跳脫出傳統的媒介結構,在繪畫、雕塑、影像、裝置、表演、語言、音樂和聲音之間進行實驗性的交叉運用。
PriV%te
日期︰2016年1月14日至2016年3月5日
時間︰星期二至五(早上10時至晚上7時);星期六(早上11時至晚上7時)
地點︰立木畫廊(中環畢打街 12 號畢打行 407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