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走入隱居畫家葉世強的無限天地
2012年辭世的葉世強,是一位隱居於台北深山的民間藝術家,生前堅決不辦畫展、不出售畫作,門前掛著「僅接見訪客15分鐘」的牌子,以製作古琴、教書為生,過著原始且清貧的生活。
儘管他足不出戶,仍有眾多畫商前去拜訪,卻一一被婉拒,直到臨終前才留下遺囑,要將畫作交予僅有一面之緣的策展人張頌仁先生。近日在漢雅軒開幕的葉世強個展覽,讓觀眾有機會得以窺見這位獨立異行的藝術家生前的創作。
葉世強1926年出生於廣東省韶關,1948年入讀廣州藝專,校長高劍父是嶺南畫派的創始人之一。1949年,葉世強寫信給父親說「我要上天捉月、捉星、捉太陽,我要去看山和水,天和地」,便放棄學業,同好友準備向西流浪,卻因國共內戰而更改計劃,改行海路去了台灣,哪知從此與大陸分離,回不了家鄉。在台謀生不易,在黃榮燦的幫助下,葉世強得以入讀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然而次年恩師黃榮燦卻因被懷疑為共諜而遭槍決。在此後三十年經歷的種種,尤其是與同系學妹戀情因對方家長反對而受挫,葉世強從80年代初開始隱居,靠著教書和製作古琴維生。而他的古琴也絕不賣給商人,只交予懂琴、愛琴人之手,故生活清苦。
張頌仁評價他:「葉世強窮而不貧,他的畫作極為豐富,對年輕人有著極大的影響,很多學生都說受他鼓勵才堅持創作。如此乾淨、純粹的藝術家,值得寫入現代藝術史。」
跋山涉水探訪 與葉世強一見如故
隱居後的葉世強,少與文化圈切磋,不與畫商交際,更深居山林,除學生與知己外,會客不多於十五分鐘。這在多數人眼中,是畫地為牢,自斷藝途,但在這位藝術苦行僧心中,卻是對藝術家的嚴格考驗。「我堅持自我的藝術崗位,一步都不放鬆,這點很不容易,因為金錢名利誘惑力很大。」他生前面對台北中時報的訪問時,如是說。
張頌仁回憶,得葉世強學生的介紹,曾跋山涉水去拜訪葉世強,與他一見如故,但仍被婉拒畫展事宜,直到葉世強去世,葉太太才忽然聯絡到張頌仁,說其臨終決定,將畫作託付給這個僅有一面之緣的策展人。於是,將葉世強一生的作品推向藝術圈,並為其在現代美術史上尋覓一個合適的位置,成了張頌仁這兩年的重點工作。2015年,他與香港藝術中心合作,召集台灣當代藝術家葉偉立,及藝術理論家Boris Groys等人,首次在港開辦葉世強展覽《入勝:葉世強書畫,葉偉立涉事》及相關座談會,將這位台灣藝術界的遺珠之魂,散播到香港。
有限的畫布 展現無限的天地
與上一次的畫展不同,這一次展出更多葉世強的油畫、水墨作品。葉世強90年代專注水墨畫創作,喜歡在大幅畫紙上作畫,潑墨寫意,以背景渲染,烘托主旨。例如此次展覽的重點作品《白塔》,放眼望去,好似霧氣籠罩的夜空,一座白玉色的塔立於混沌之中;兩者相映下,朦朧的愈發模糊,而清晰的則更為顯眼,一如他一意孤行的藝術追求,立於物慾橫流的社會裏,在眾人皆醉中獨醒。
之後十年,葉世強開始了油畫創作。他的油畫善用天地分割的水平線構圖,將景象在有限的畫紙裏推向無限;同時,他保留中國畫的寫意風,以大片的單色渲染為背景,再輕描淡寫幾筆,勾勒、點亮主體。例如他的畫作《流星》,在一片具層次感的黑色裏,一點金黃在畫作左上角閃過——這是黑暗裏一瞬的光明,卻也因一瞬即逝,成了值得紀念的永恆。
「獨立異行的葉世強」展覽
日期:即日至6月4日
地點:漢雅軒(中環畢打街十二號畢打行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