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源溯始】「藝聲唱片」與香港音樂淵源 絕密檔案大公開
1950年代初,新中國成立不久,社會、經濟、民生等各方面逐漸穏定,音樂文化產業開始蓬勃發展,然而國際局勢仍變幻莫測,當時的決策者如何突破政治局限,以柔性手段、變通手法讓中港兩地音樂交流絡繹不絕,期間大大小小的故事,推演著整個進程,當時的音樂製作人如何見招拆招?
「中國唱片工業有近百年歷史,可分割成三段,分別是1949年前、1949至80年及1980年後。」中國唱片(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章利民先生說。第一段時期,滬港兩地文化背景近乎一樣。當時中國唱片發展非常蓬勃,以上海為基點作生產,影響遍及整個東南亞地區。第二段時期,是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唱片」成品因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無法順利出口。第三段時期,中國改革開放,香港流行音樂對大陸產生巨大影響,兩地的音樂人交互不斷,文化交融越趨發達。
一封標明「絕密」的函件
在章先生所述的第二時期,當時華語的黑膠唱片鑑於「排左反共」的政治氣候,根本不能傳入香港,成為「中國唱片」出品人的一個困窘。1955年11月4日,一封標明「絕密」的函件,打破了這個局限。今日密件內容終於公開:「為彌補中國唱片不能輸入的某些空白地區,滿足海外僑胞文藝生活上的要求,使他們都能聽到祖國的音樂,最後中僑委決定在香港成立『藝林公司』 (註:其後易名為「藝聲唱片」公司)。」
「藝聲唱片」對外公開的身份是「一間獨立的私人公司」,將「中國唱片」公司出品的新中國音樂,將樂曲題目、演奏單位、人員及封面設計等各方面重新包裝,或是重新編錄,再把成品在香港及東南亞出口,令新中國的音樂文化能夠推廣出去。整個行動非常成功,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傳入香港後,跟當時正蓬勃發展的本地電影產生了化學作用,尤其是武俠片,以往的配樂模式並無標準,有時用廣東音樂,有時用西方管弦樂,都不是最佳搭配,直到「藝聲唱片」的傳入,才成為武俠片的不二之選。
藝聲現象與武俠片的因緣
「『藝聲唱片』出現,對香港音樂和唱片業的發展影響很大,最明顯是對香港武俠片,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拼成有機的結晶,我們稱之為藝聲現象。」香港中央圖書館總館長鄭學仁博士說。這現象絕非偶然,1956年「藝聲唱片」成立後,正好趕上六十年代初香港武俠片黃金時期,無論本地受歡迎程度,甚至「賣埠」的反應都非常熱烈。這種極具中國風的武俠片及「藝聲唱片」的中國音樂,就不謀而合地相互補足,令香港武俠片的可觀性更上一層樓。
還記得武俠片中的武林大會,經常會聽到一段背景音樂,一問之下,才得悉是舞劇《小刀會》的序曲。這段音樂,成為早前於香港中央圖書館藝術資源中心舉辦的「藝聲緣:香港 ─上海雙城唱片記憶」展覽的開幕序曲,實在意義非凡。
鄭博士解釋舉辦是次展覽的動機:「滬港兩地中間有段若即若離的唱片工業歷史,透過今次展覽,把文件和藏品交換,在國內及香港展出,為『藝聲』歷史做一個補白,解開大家內心的謎團。」展品包括大量珍貴唱片,與及上文提到的絕密函件等等。另外於9月20日下午6時30分,在香港中央圖書館的演講廳會有一個兩小時的免費講座,名為「藝聲現象:香港早期武俠電影配樂初探」,屆時鄭博士會為入場觀眾講解「藝聲」與早年武俠片的關係,實在不容錯過。
詳情請參閱以下網址:
「藝聲緣:香港 ─ 上海雙城唱片記憶」展覽:https://goo.gl/tvFSWi
「藝聲現象:香港早期武俠電影配樂初探」講座:https://goo.gl/aeJ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