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儀時尚】學生為長者設計壽衣、喪禮 婆婆:靚到朋友唔認得我
說起喪禮,腦海不其然浮現親人穿麻戴孝的畫面,但在人人都想表達「我是獨一無二」的時代,必備的竟然是couture(高級訂製)壽衣,充滿特色的吉儀和紀念品,還兼具互動的室內擺設。當我們對死亡愈是忌諱,便愈需要談論,才能令喪禮傳達和總結人生的豐盛,成為生者的祝福。
對中國人來說,死亡是禁忌,絕口不談,對葬禮自不然只有悲傷的想像。這個現象導致年輕一輩也以為現在的長者依然對死亡十分忌諱,不敢過問長者身後事的意願。如果有人突然離世,年輕一代不知如何處理喪禮,只能按照年輕人的意願或傳統處理,殯儀變成俗套,靈堂也只剩悲傷。
「死後也要做自己喜歡的」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設計學生及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的獨身長者合作,就打破了這一陣藩籬。這班設計系學生運用自己的專長,為六位在生長者設計紀念冊、紀念品、壽衣、吉儀、靈堂。長者們也不諱忌談論死亡,甚至樂意穿上學生為他們設計的壽衣,走一場別開生面的小型時裝秀,舉辦「生前葬禮」。
「對上一輩來說,提個死字也不吉,特別是過年或喜慶日子。我們新一代沒有了這個概念,不同上一輩。」參加計劃的朱秀珍婆婆百無禁忌地穿着壽衣接受訪問,雖然快七十歲,但讓人感覺依然年輕,十分開朗和有主見,更表示:「如果我死時,我不想跟傳統,想要突破,希望生前及死後也能作主、做自己喜歡的。」獨身的朱秀珍婆婆把身後事交給東華三院辦理,本以為只設計一件壽衣,但猜不到設計系學生了解過朱秀珍婆婆的性格、思考和人生經歷後,以徐小鳳的《隨想曲》為題,為她設計了一系列的「人生告別會」用品,包括紀念冊、紀念品、壽衣、吉儀、靈堂設計和佈置。
喪禮是人生走到盡頭時,最後的總結。設計系學生方晴按着朱秀珍婆婆開通、無欲無求的人生態度、活潑個性和佛教信仰,專屬設計象徵佛教的蓮花圖案標誌,更反傳統的喪事黑白配色,選擇了暖橙色,不僅用在紀念冊、吉儀上,甚至繡在旗袍壽衣上,充滿朱秀珍婆婆的個人特色。朱秀珍婆婆更讚賞學生李彥琪設計的旗袍壽衣的蓮花刺繡精細,對於按她的想法選擇麻質布料也甚感滿意。
朱秀珍婆婆對人生擁有積極的態度,退休後仍不斷創作畫畫,更希望透過喪禮,與人分享一生的豐盛。例如,學生也把她的作品印成書籤和製成互動裝置,讓其他人「參觀」她的喪禮時,也能分享她的創作。「人死後,其他人不一定哭哭啼啼,莊子死了老婆也載歌載舞。」佛教的信仰,讓朱秀珍婆婆明白,如果在塵世修了很多福報,就算去到極樂世界,也可以很快樂。
「生前葬禮」 百無禁忌的派對
另一組學生則以《墨》為尹鑽梅婆婆設計了一系列的壽衣、肖像相、紀念品和靈堂佈置。學生們呂舒佳、潔貝兒、林可欣、許肇麟笑說:「婆婆做美勞老師,讀了二十多年書,教了三十多年書,又喜歡畫畫,我們認為婆婆一肚墨水。」
尹鑽梅婆婆個性外向和好動,經常去旅行、煲劇,甚至去戲院追看最新一輯的《美女與野獸》,所以她的「生前葬禮」,也有很多破舊立新的設計。
「大頭相」通常是死者生前時間較近的照片,但婆婆希望讓人記着她最美麗的一面,所以學生們根據她年輕時的照片,以水墨及水彩作畫,更以鮮艷的粉紅和紅作調,給人喜樂的感覺。而傳統上的吉儀,學生潔貝兒也加心思,「別人通常只拿了吉儀中的糖和一元後便把封套扔掉,但我將婆婆的一幅畫,弄成一個書籤,等別人拿完吉儀中的物品,就撕開吉儀四邊,將之變成書籤,就可以帶走。」
設計學生呂舒佳和許肇麟則把婆婆的畫作,印在壽衣上,上層把彩色印在輕紗,下層在滑面布質上印上黑白,立體呈現婆婆的畫作。「以前做衫,只考慮視覺的效果,沒大意義,但為老人家做的壽衣是陪老人家走最後一程,很有意義。」學生們更帶婆婆到美孚公園拍照,留下倩影。
室內設計學生林可欣的屏風設計,也把婆婆的山水畫活現在靈堂中,讓靈堂不只是冷冰冰的感覺,還有書畫的暖意。
雖然這兩位婆婆也不怕面對人生始終要面對的死亡,更百無禁忌地舉行「生前葬禮」,但仍有很多長者和新一代對死亡難以啓齒,但只有改變舊有的觀念,才能把人生更完滿地發揮。「做人不用太執着,有些人很怕講死字,但死之前搞這個派對,我覺得可以的,只不過有些人不會認同,試過打電話給朋友,我叫他來,他不敢來,關電話。」尹鑽梅婆婆說,「不過也有朋友來了我的派對,覺得靚到唔認得我,很羡慕。」她咯咯大笑。
或許我們太過害怕面對死亡,也不知道如何面對這個人生的總結,但只要如這兩位婆婆一樣,過着精彩的人生,也開放地面對任何事,才能寬容面對人生的一切,包括死亡,更能讓自己的「葬禮」成為別人的祝福,延續生存的意義。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正發起眾籌
詳情: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