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人聯署反對AI藝術品拍賣 人工智能竊取人類創意惹業界反感

【AI/人工智能】AI技術在藝術界充滿潛力,但也極具爭議。如何在鼓勵透過科技進行人機互動的同時,與保護藝術家權益之間取得平衡,是當前藝壇面臨的重大挑戰。AI藝術品近年在拍賣場上取得佳績,例如去年11月由機械人藝術家Ai-Da創作的《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就拍出108萬美元之天價,一舉創下了拍賣紀錄。本來在2月即將在佳士得舉行一場專注於AI藝術的拍賣會,近日卻收到近4,000人聯署反對拍賣會舉行,到底當中的爭議之處是?

佳士得(Christie's)即將於2月20日至3月5日在線上進行拍賣會「Augmented Intelligence」,AI藝術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創作或昇華的藝術形式,佳士得認為AI並非僅用於提高生產力的捷徑,也非人類創造力的替代品,卻是對人類創造力的增強。儘管AI在AI藝術中佔上重要角色,但同時人類的參與始終不可或缺,例如編程的行為可以被視為一種工藝。拍賣會將展出20件AI創作的藝術品,涵蓋過去50年的多種媒介包括數碼藝術品如非同質化代幣NFT、實體作品如雕塑、畫作等多元形式。參與的藝術家包括著名土耳其裔美國藝術家Refik Anadol、已故英國AI藝術先驅Harold Cohen、Mat Dryhurst、美國音樂家Holly Herndon、Alexander Reben和AI藝術家Claire Silver等人。
是次拍賣亦會推廣藝術新星,例如來自新加坡的Niceaunties本職為建築師,擅長以AI探索環境意識、美與喜悅等普世主題,由專業人士變身成為一位敘事者,是次的拍品《5 Mins To Opening》是一段時長53秒的影片。另外的拍賣焦點亦有機械人專家Pindar Van Arman於2017年創作的《Emerging Faces》,他被譽為「AI領域先驅」,曾因使用bitGANS早期版本進行繪畫創作實驗而聞名,此作正是其中之一,使用生成式AI來想像和繪製臉部表情,一旦將圖像識別為人臉,就會停止生成,作品被評為非常人性化,是AI生成藝術的重要里程碑。
對於此次拍賣藝壇反應強烈,甚至引發反對聲音,截至現時為止有4,000名藝術家與支持者聯名簽署公開信,呼籲佳士得取消是次拍賣。公開信指出部分生成式數碼藝術作品所使用的AI模型,主要透過未經授權的版權作品進行訓練,涉嫌剝削人類藝術家,因為在創作及取材過程中往往未經同意或支付報酬,便使用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來開發商業化的作品,聯署的人們認為拍賣會支持這些創作者,實際上等同於進一步鼓勵AI業界大規模竊取人類藝術作品。亦有不少藝術家擔憂自己的作品一旦被用來訓練AI,最終可能會減低自己的競爭力,甚至對生計構成威脅。
AI藝術品走進拍賣場,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由巴黎藝術團隊Obvious創作的《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在紐約佳士得以43.2萬美元(約港幣337萬)成交,作品利用演算法分析1.5萬張14至20世紀的繪畫後生成出來,畫作右下角的數學方程式代表創作過程中使用的算法,象徵AI與藝術的結合。
此作當時引發起關於AI在藝術創作中角色的討論,並被視為AI藝術品進入主流藝術市場的里程碑,因為當時同場拍賣了Andy Warhol等大師的作品,將AI與主流藝術家視為同等。至於剛才提及創紀錄的作品《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除拍出天價之外,震撼之處在於是機械人Ai-Da創作的,創作過程是與AI進行對話然後生成繪畫的創意,暗示機械人已具備創作的能力,作品以柔和的色調和破碎的面部輪廓,反映出「AI之父」圖靈對AI管理複雜性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