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劇場】《過河卒》——莫讓那段偷渡史成為「消失的檔案」
說起偷渡,可能只是歷史書的片言隻語,但這段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偷渡潮,影響從沒在香港人日常生活中消失。「尋問者」劇團探索偷渡者的故事,寫成《過河卒》,並以紀錄劇場的形式,回答我們對香港人的組成、身份和歷史的疑惑,「未必可以完全解答這些問題,但希望提供一些視角。」導演陳敏斌說。
紀錄片聽得多,紀錄劇場故名思義就是真人真事劇場。「一條褲製作」今年舉辦「戲劇與社會」紀錄劇場節,「尋問者」的《過河卒》是紀錄劇場節的參演劇目之一。
以港人角度記述那段歷史之必要
陳敏斌的父母便是從內地偷渡來港,而且身邊不少朋友與他一樣,如此切身相關,這個問題當然勾起他的興趣,但他說最大的原因,是回歸二十年香港人開始反思和追尋自己的歷史。《過河卒》創作團隊覺得當中的一段偷渡移民史絕不能忽略,他們開始搜集官方資料,閱讀報道文學、學術著作,訪談學者、偷渡者,甚至捕捉偷渡者的水警,希望把這一段歷史搬上舞台。
「偷渡潮在香港發生,偷渡人口也佔了香港人口的不少比例,反思這件事會幫我們建立多一些認識,令我們有更多準備面對新移民議題、中港關係,甚至思考一個人的生存。為何偷渡者願意冒生命的危險去一個未知的地方?為何勇敢地拋棄過去?如果不離開大陸不會餓死,但走的話有機會死在途中,為何他們仍會這樣做?」
創作團隊一邊搜集資料,一邊發現現有的資料十分零碎,「不論大陸或香港,所有公佈的資料也找不到相對具體的非法入境數字。」陳敏斌說。而相關的報道文學也只有大陸學者的研究,香港人卻無人問津。所以,如何從香港人的角度看這一段歷史令陳敏斌感到有趣。
劇場製造一個說故事的氛圍
三十多個受訪者的故事,他們抽取資料,寫成《過河卒》的文本,「作為一個創作人和想做報道的人,訪談完,最後我們要問自己,到底最觸動、有趣、深刻、動聽、影響我們的是什麼?」
訂立了幾個主題,組織訪談故事,《過河卒》以一個個單元呈現,拼湊出一副大的歷史畫面。沒有刻意的佈景和舞台效果,只製造一個說故事的氛圍。「我們不是想做一個理論或詮釋,反而希望觀眾在演出後,會有問題問我們。」
陳敏斌說,如果我們覺得香港是一個特別的地方,並對之有歸屬感,需要將這些故事或傳說一路延續下去,只向前看是不健康的。而作為這一代的香港人,有必要為偷渡者再詮釋事情,不然隨着偷渡者老去,又會變成香港史中除六七暴動之外另一個「消失的檔案」。
《過河卒》
日期:8月5日 20:00, 8月6日15:00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3字樓文娛廳
費用:$180 (不設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