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遊走澳門建築美學》穿梭澳門街頭 尋找建築隱藏故事
澳門有著四個多世紀東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歷史,留存著不少西式與中式建築物。這本書的目的是讓讀者重新發現散佈在澳門各處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物所隱藏的美學,由19世紀下半葉的新古典、20世紀初的古典折衷到1930年代開始的裝飾藝術(Art Deco),還有「葡萄牙屋」風格、現代主義、後現代……這些都是澳門在迎接21世紀更豐富多彩設計形式之前的建築美學。
文:鄒傳仁
名稱:遊走澳門建築美學
作者:呂澤強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全書分五個部分,每個部分揀選一些具代表性的、而且大部分能確定設計者的建築物為主軸,再簡介相關或鄰近具特色樓房,以主軸的案例建構澳門建築美學的發展脈絡,可以說是一本澳門19世紀下半葉及20世紀的建築美學簡史。
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澳門19世紀下半葉及20世紀建築美學的發展,一方面受當時的國際潮流,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國與葡萄牙情況的影響。
19世紀下半葉,澳門的建築仍然受歐洲「浪漫主義」復古風潮的影響,新古典、新哥德、新摩爾風都是該時期澳門的設計潮流,負責建築設計的設計者托馬斯.亞堅奴及塞卡爾男爵都並非建築師出身,而是曾留學歐洲回來的土生葡人。建築設計是他們的「興趣」,他們將在遠方見到的東西透過設計圖紙呈現在澳門的城市,並構建本土的古典美學。
20世紀首30年,雖然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裝飾藝術展覽中已出現現代的設計風潮,但在澳門仍然是以古典折衷的式樣為主流,出生於佛得角的葡籍工程師利馬(Mateus António de Lima)設計了不少該時尚的房屋。1910年葡萄牙共和國成立,隨著葡萄牙建築師探索如何表現葡萄牙特徵的建築風格,這個潮流也因為葡人建築師安德拉德(C. R. de Andrade)而在澳門出現,當時澳門開始出現專業的建築師,包括葡人、土生葡人及來自香港的英國建築師。
從1930至1960年,澳門在太平洋戰爭中因葡萄牙的中立而沒有被日軍佔領,澳門出現大批有特色的裝飾藝術風格建築(馬若龍建築師稱之為熱帶裝飾主義)。這段時期,澳門除了極少數的建築師,工程師成為推動這個潮流的主要推手,尤其以土生葡人工程師施若翰為代表人物。當然,因應葡萄牙薩拉查的獨裁統治,澳門也出現彰顯該政權的「新國家風格」建築物。
由於葡萄牙對殖民地建築專業人士的限制,當時並非沒有華人的建築設計人員,例如美國畢業的工程師周滋凡,他在澳門開設建築承造公司承接工程;陳焜培於1934年考獲工務部門的「總畫則師」,參與郵政局大樓、消防局大樓的製圖及設計工作,後來亦開設建築公司,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裝飾藝術特徵的現代樓房;在工務部門任職繪圖員的李珠,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在澳門開設工程公司。
在1974年「四.二五」革命推翻薩拉查獨裁政權前後,一些葡國建築師(包括在葡國留學的土生葡人)將流行於歐洲大陸的現代主義思潮帶到澳門,如韋先禮、馬斯華、拉馬略。還有來自意大利的夏剛志,都為澳門帶來第一波現代主義的建築設計。
1980年代至2000年,隨著更多葡國及在歐美畢業的建築師到來,現代、後現代甚至解構主義都影響著澳門當代建築的探索。
這本書揀選了33項建築物作分析介紹,並提供幾條漫遊路線。讀者可以帶著這書遊走於澳門的大街小巷,發現另類的「打卡點」,感受這個城市的建築美,還可以更深入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