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美國飲食文化「雞塊之父」生日 揭開雞塊不為人知起源與發明
【快餐/雞塊】速食快餐早已離不開現代人的生活,在漢堡、薯條、炸雞之外,還有最受大小朋友喜愛的雞塊。相信很多人都認為「麥樂雞」即是雞塊,是由麥當勞所發明的,但原來早在麥當勞推出麥樂雞之前雞塊已經面世,同時竟然背負著解決糧食危機這個重大任務,今天(12月29日)是「雞塊之父」Robert C. Baker的生日,藉此機會來了解一下雞塊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Robert C. Baker是一位美國發明家以及Cornell University的大學教授,他出生於1921年12月29日,在大學時期主修果實學,後來專注於家禽方面的研究,其學術生涯共發表了多達290篇論文,憑著多項與家禽有關的發明被列入「美國家禽名人堂」,他的一生絕對是奉獻了給家禽。作為一位養雞專家,他最初致力於解決家禽養殖面臨的困境以及潛藏著的糧食危機。在50年代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但戰後的影響依然有待復興,當中包括戰時家禽養殖戶為了給軍隊提供食物,透過科學和飼料的改進下大大提高了家禽產量,可是戰事之後對雞隻的需求卻銳減,使得價格大幅下滑從而對行業造成破壞。平民對於雞肉的需求低,原來是當時的人們還未習慣經常進食雞肉,處理雞隻比起牛肉豬肉麻煩,除了要去骨,雞肉的烹調時間更長,對於屠夫來說往往難以整隻出售,對於正在轉型為職業女性的家庭主婦亦太耗時。
在戰後美國湧進了大批移民造成嚴重的糧食危機,Baker雖然認為雞肉是一種富含營養的肉食,但往往難以將整隻雞冷凍保存再運送全國。另一方面,在大蕭條時期長大的Baker有一個習慣,他在採購食材時總是會以相同的價格獲得最多的卡路里,因為他的成長時期總是沒有足夠的食物果腹。Baker走遍全國,觀察到市民食用雞肉的習慣,再結合供應及需求上面對的問題,思考出一個解決方法:將雞肉打成絞肉後油炸,成為體積小巧、方便冷凍保存及運輸的新食物,後來甚至發明了專用的機器為雞肉去骨,有鑑於冷凍後的雞肉會收縮,於是再在食材上加入麵糊、穀物作為黏合劑,塗上蛋糊和玉米片麵包屑來油炸,使之在冷凍和油炸後能夠保持原有形狀及大小。由於油炸的塊狀形態酷似金塊,所以命名為「Chicken nugget」,這項發明在50年代於學術界發表,比起「麥樂雞」的面世還早了30年。
Baker在雞肉食品上的發明不止於此,他還研究出雞肉熱狗、雞肉丸,以及多達50種其他由雞蛋和雞肉製成的食品,另一個標誌性的創作則是一種流行於紐約州的雞肉燒烤醬(Cornell chicken barbecue sauce),他每年都會在當地的博覽會上經營一個雞肉燒烤攤並提供這種醬汁。他的種種發明致力於改變家禽養殖業的現況,甚至改變了整個雞肉市場,在60年代令美國人對雞肉的人均消費量提升2至3倍。不過當說到雞塊,人們總是會想起麥當勞,直到這位「雞塊之父」於2006年以84歲高齡去世時,他的功績依然沒有被提起,因為他並沒有為雞塊申請專利,也沒有因為雞塊而賺到任何可觀的利益。
雖然Baker發明了雞塊,但令雞塊發揚光大的確實要歸功於麥當勞。在1977年,美國政府發布了飲食指南建議市民減少進食脂肪及紅肉,使得主打漢堡的麥當勞面臨危機。最初品牌的目光馬上就轉向相對低脂的雞肉,不過帶骨的炸雞菜單與長年的競爭對手肯德基太相似了,於是鑽研無骨的雞胸肉,卻又因為涉及的手工成分太高難以投入量產。最後經過一輪的秘密開發,最終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線,於1980年小批量地將「麥樂雞」推出門市馬上大賣並打破了銷售記錄,這次的成功促使麥樂雞在半年之後推行全國,自此成為流行至今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