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家Dorophy Tang中華文化新演繹 民族服熊貓細說非遺工藝
香港是一個文化大熔爐,縱然我們的歷史不算悠久,但向來擅於吸納不同的文化與創意,不斷成就出足以走上國際舞台的作品。由意識到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傳承,透過將傳統文化以現代藝術創作加持,以不同的方式繼續流行下去。本地藝術家Dorophy Tang(鄧卓越)向來擅長重塑傳統文化形象,去年憑著其標誌性IP「A Shoppin' Baby」與民族文化融合奪得「殿堂品牌設計大獎」,今年繼續專注於民族文化,並打造出全新的「A Shoppin' Zoo」及「A Shoppin' Panda」系列。
「A Shoppin' Baby」形象百變,以往曾將青花瓷、冰室文化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元素注入現代美學,創作者Dorophy向來熱衷於傳統工藝及本地文化,去年展開了一項大型企劃以中華民族元素為基底並融合成為「民族娃娃」系列,她目標走訪56個民族,期間體會到這些民族的傳統工藝需要透過一代傳一代的方式流傳下去,可惜面臨有心無力的狀況,即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向是重中之重,但單靠保護無法可持續發展下去,很多匠人的生計無以為繼,讓這些民族文化變成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讓大眾得以看見、關注,才是最直接的方法。
Dorophy近年不少創作靈感是來自8歲的兒子,兒子自小很喜歡動物,不僅是常見的寵物貓狗,甚或是一些比較冷門的如小熊貓、貂鼠或水母,她們一家近年移居深圳,發現到兩城之間有一分別在於深圳幾乎每個商場都是寵物友善的,使得到來的客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小動物,於是啟發到她將「A Shoppin' Baby」發展成「A Shoppin' Zoo」的想法,尤其是商場(Shoppping Mall)跟「Zoo」的有趣關係很有畫面,於是馬上著手創作,系列首款作品就是大家熟悉的寵物貓狗,以一身大熱的Ivy Style造型亮相。然後繼續嘗試配上不同經典時裝造型,當中離不開富含傳統文化底藴的民族服裝,她去年走訪了數個少數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如雲南和貴州,探索和學習不同民族的風俗、藝術和工藝特色。
早前Dorophy應成都IFS展覽館邀請參展,適逢今年熊貓成為潮流,順理成章以熊貓作為創作主體成為新作「A Shoppin' Panda」,希望透過插畫這一直觀的視覺傳達方式,敘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故事,扭轉傳統文化向來「老舊、沉悶」的既定印象,使得下一代能夠以新穎、有趣的方式接觸到民族文化。整個插圖系列以電繪而成,保留了熊貓原有的黑白色彩及外觀特徵,延伸出56位身穿不同少數民族服裝與頭飾的角色,基礎線條的勾勒配上手繪水彩的風格,對角色、服裝進行上色並還原毛絨質感。將熊貓擬人化,以雙手插袋的街頭姿態進入大眾視野,熊貓與生俱來的黑白配色與繽紛的流行文化標籤相得益彰,在無聲中代表新世代年輕人,傳達對傳統文化的新定論。
相信最為吸引大眾目光的是熊貓身上的民族服裝,當中很多細節蘊含了深厚的文化。Dorophy曾前往貴州雷⼭縣⻄江鎮麻料銀匠村,探訪當地苗族的銀飾非遺傳承⼈潘仕學先⽣,了解他們苗族傳統故事怎樣影響歷代苗銀⾸飾的傳統設計。「苗銀」這種傳統⼿⼯藝在國際上⼗分有名,以此融入到「A Shoppin' Panda」中,正在跳舞的苗族熊貓頭帶華麗苗銀頭飾、穿着苗繡傳統服飾,背後原來是代表傳統苗族女⽣會把⾃⼰的珍貴家當都放在⾝上以便保存。另一個基諾族版本熊貓頭戴標誌性的頭⼱,再以簡單⾊彩鮮艷線條布料點綴,是為基諾族的傳統服裝。基諾族是最後被認定的少數⺠族,從原始社會進入現代⽂明,不再以狩獵為⽣後,村⺠現今⼤多以割橡膠這些體⼒勞動⼯作,反而傳統的染紗、紡織去幫補家計的方式已經不常見,因這些工作時間較長,他們根本接觸不到市場,實在可惜。
另一個⽔族版本熊貓則有著非常著名的非物質⽂化遺產⾺尾繡,他們的藍染⼯藝也一直保留下來,工序中只會採⽤天然染料,染缸對他們而言⼗分重要,染缸旁總會有放置⼀些祝福物品。經過多次染製的布還要⽤⽊棍用⼒打擊,賦予其具有光澤的效果。不過這些別出心裁的服飾僅見於重要的節⽇端節,反之族人平常的穿著⼗分樸素。Dorophy認為,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值得讓更多人欣賞,不過將之融入現代設計系統並不容易,因為很多資料不全,需要以訪問及親身學習的過程去轉化這些文化寶庫,她會繼續走訪56個民族,從中發掘更多不為城市人所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