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抗議運用畢加索名作為加沙發聲 大師作背後的母性與社會批判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藝術向來是一種表達訊息的方式,近年更成為了抗議的手段,近日一群來自青年團體「Youth Demand」的成員在倫敦國家美術館用一張照片覆蓋了畢加索的名作《Motherhood》(La Maternité),其後在地下倒出紅色液體,藉此引起大眾對加沙戰火的關注。

圖片來源:Youth Demand
圖片來源:Youth Demand

Youth Demand是近年經常出現在大眾目光的「Just Stop Oil」的學生分支組織,後者主要關注氣候改變,過去數年間在各地的藝術機構作出引人注目的抗議活動,例如向畫作淋湯、把自己粘在畫上等,相比起Just Stop Oil,Youth Demand是次的行動相對較溫和。Youth Demand此舉的目的是呼籲對以色列實施武器禁運,以色列對加沙的軍事行動剛剛進入一周年,世界各地的城市都有舉行和平抗議活動。據聯合國報告指出,加沙現時有超過1萬名婦女被殺,當中包括6,000名母親,受影響兒童不計其數,Youth Demand稱之為「一場針對婦女的戰爭」。

Just Stop Oil過往「襲擊」過不少大師畫作,認為比起藝術品,大眾有更重要的關注點比如氣候變化,藝術品本身與襲擊行為及背後的創作理念往往沒有直接關係。不過是次Youth Demand選擇了畢加索的作品《Motherhood》卻更容易引起情感連結。他們在保護玻璃上貼上的是加沙地區的母親與孩子照片,與畫作的內容不謀而合。原來畢加索的藝術生涯中,母性主題佔據了重要的位置,眾所周知這位大師酷愛描繪女性,從他的早期作品到成熟時期,他對母親和母性的深刻描繪,反映出自己對女性的複雜情感以及對生命、愛與犧牲的思考。在他的藝術世界中母親不僅是生命的承載者,更是情感的象徵。

畢加索創作於1901年的作品《Motherhood》

畢加索的創作與他的生活密不可分,可能是因為他與多位女性的關係影響了藝術創作。母性主題隨著藝術風格的轉變而演變,同時是他情感經歷的一種體現,母親形象不斷被重新詮釋,展現出不同的情感層次和文化背景。畢加索有一個重要的創作階段為1901至1904年的「藍色時期」,顧名思義這一階段的作品會使用陰鬱的藍色調,源自於畢加索在此時面對著個人情感和財務困境,當時的社會正處於動盪之際,他常描繪乞丐、帶著孩子的母親以及妓女,對於母親形象描繪也多是悲傷、憂鬱、瘦骨嶙峋的。當時社會上很多單親媽媽在貧困中面臨撫養孩子的責任,畢加索利用暗色調、強烈的線條和陰沉的風格強調了這些痛苦和焦慮。

畢加索創作於1903年的作品《La Vie》

母性主題自藍色時期開始頻繁出現,藍色調有助於表現出母親面對困境的無奈與掙扎,母親相依著孩子的畫面往往令人感到悲傷。其中《La Vie》可謂是此時期的顛峰之作,左邊的一對裸體男女與右方的母子形成強烈對比,男女雖然緊靠著,赤裸卻代表著最無力、最真實的一面,亦有放縱的愛情之表達。畢加索筆下的女性是繆斯、是情人、也是母性,表現出愛與激情的複雜性。至於《Motherhood》同是藍色時期的作品,創作於1901年,雖然比較多彩,卻同樣地表現出憂鬱的氛圍。不過此作在構圖上有更多的宗教意義,可能因為畢加索有天主教文化背景,尤其是對聖母相當崇敬,使得他筆下的母親形象時有與聖潔、犧牲和無私的愛聯繫在一起。

隨著Youth Demand是次的抗議活動以至是探究到背後畢卡索的畫作,都讓人了解到藝術與社會之間解不開的聯繫,藝術從不是處於高地,也總是一種對於社會批判和文化反思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