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命電影節」《BIG》映後分享會:讓孩子拯救世界|何故專欄

撰文:何故
出版:更新:

2024年9月1日,「愛生命電影節」2024至2025年度開幕電影《BIG》放映及映後分享會,圓滿結束!

好榮幸可以擔任這次映後分享會的主持,兩位來自台灣的星級嘉賓,分別是《BIG》的編劇導演魏德聖,以及憑《BIG》勇奪今年台北電影節最佳新人獎的年輕演員鄭又菲(菲菲),他們都身穿《BIG》的T-Shirt出席活動,菲菲更帶同電影裡的好伙伴──紅毛猩猩玩偶「帥妞」。

圖片來源:筆者

《BIG》描述六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結構和背景的家庭,因為孩子患病而搬到同一間兒童癌症病房,從彼此衝突到最後相互扶持的溫馨故事,電影打破大眾對於兒童癌症病房嚴肅的刻板印象,結合精彩有趣的動畫,帶領觀眾重新感受生命的美好,非常配合「愛生命電影節」的主題。

根據網上資料,《BIG》是魏導演是受到多年前參與電視紀錄片中訪談了一位已截肢康復的患癌兒童所啟發,問他為什麼會對這個題材有興趣,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拍這個充滿正能量的故事,他說「原本在2020年,要開拍『台灣三部曲』,那時候已經籌備了好久,所有工作人員都已經到齊了,準備要開拍了,然後就是全世界的疫情大爆發,我們不得不停拍,改為動畫製作,其實那個時候我的負能量很大,就像有點快想不開的感覺,所以我想轉移一下注意力,就想起了這個放在心裡面的故事,就把它寫出來,而在寫的過程裡面,邊寫、邊笑、邊哭,在劇本完成後,雖然事情未有解決,但心情變好了,就好像,整個世界,戰爭的威脅還在,大人們的生活壓力還在,孩子們的學業壓力還在,我想能不能可以透過這個故事,讓孩子們展現最大的生命力,來救贖所有存在壓力的各位。你們看完電影後,就會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運,每天面對生活的困境就好了,不用像電影裡的孩子面對能不能有明天的壓力,就是這樣子,所以我想拍出來。」也許就是這個原因,電影在facebook的官方fanpage名為「BIG - 讓孩子拯救世界!」。

圖片來源:筆者

菲菲在《BIG》裡飾演樂觀積極的患癌兒童源源,我問她知道需要變成跟我一樣的髮型(光頭)應該有很大的壓力吧!在全場大笑後,她輕鬆地回應曾經拒絕了魏導演很多次,然後魏導演找了她到他的辦公室,跟她講這個電影的故事,「我聽到哭,因為我覺得很感動,他還跟我說『妳不是在拍電影,妳是在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可以幫助生病的小朋友,讓他們勇敢面對』,所以我就答應導演跟他拍這部電影。」我繼續問菲菲在拍攝時秀長的真頭髮留了多久?她回答「九年。」全場隨即哄動,魏導演補充菲菲拍攝《BIG》時正是九歲,「所以就是出生一直留的(頭髮)」,全場一起為菲菲鼓掌。

圖片來源:筆者

魏導演是虔誠的基督徒,從小在教會長大,過往的作品中,都有很多關於基督教的內容,這次《BIG》裡其中一個患病兒童的父親更是牧師,但他也加了其他台灣的傳統信仰,問他為什麼會有這個crossover,他說「信仰的東西,有意無意地,都會記錄在電影裡,但我不想讓觀眾覺得討厭,讓觀眾覺得不舒服,好像你要傳教的那種感覺。」他之所以將不同的宗教元素放在《BIG》裡,原來「我那時候看了很多報導,多了一些資料,在危症病房裡面,大人,那些爸爸媽媽,是最脆弱的,因為他們只能陪伴,沒有辦法做醫療的行為,也沒有辦法代替孩子去忍受那些疼痛,在這樣的病房裡面,沒有信仰的都會變成有信仰,有信仰的就會變成多種信仰都無關係,只要誰可以幫助我的孩子我就相信誰,就是那種只是孩子能夠好好生存下去,爸爸媽媽怎麼犧牲都沒關係,所以我就把這個情況拍出來。」難怪《BIG》是如此令人感動。

《BIG》 劇照

拍攝電影最怕遇到兩樣東西:小孩和動物,都是《BIG》的主要元素,問魏導演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他竟然回應「很有趣啊!我覺得蠻好玩!」然後他詳細解釋:「這次不是一個,而是一大群小朋友,還有很多背景演員,都有小朋友參與,一開始是害怕,但跟他們相處以後,反而覺得小朋友更容易被說服,對他們好一點,將他們當是『朋友』,而不是『小朋友』,對他們是『同事』看待,他們也會尊重他自己,也不會耍賴(蠻橫不講理)。」

問菲菲在片場的待遇如何的好,她說:「因為我們這部電影有很多小朋友,所以特別為我們安排了午睡時間,大概有一小時,讓我們休息⋯⋯」這個安排,令菲菲覺得片場有「家裡的感覺」,也許正是這個方法,讓一眾小演員演得更自然、更投入。

《BIG》 鄭又菲(圖片來源:兩岸電影展)

映後分享會前,身為主持,把握機會將親筆簽名的《回憶中的香港味道》卷一贈訂版送給他們,總算是盡了地主之誼,以文字跟他們分享「香港味道」。

很開心,魏導演和菲菲都聽得懂我的國語,實在太令人感動了!更開心是精通四種語言的靚女司儀Lilian Sze施可瑩仗義相助,和全場觀眾,一起渡過了充滿正能量的星期日下午。

《BIG》於9月19日在香港正式上映,在此向大家誠意推介!溫馨提示,《BIG》不是一般的催淚,建議大家最少帶兩包紙巾入場,一包自用,一包借給旁邊的觀眾。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