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增溫關憲法事?環保團體襲擊《大憲章》沿用800年的民主根基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環保】經歷過史上最熱的4月,原來在過去的11個月都連續打破高溫紀錄,全球的年均溫已超越了警戒線,比起較工業化之前高出了攝氏1.5度。於最近的倫敦就有環保團體發起行動,舉錘打破了收藏在大英圖書館保護著《大憲章》的玻璃櫃,並且以全球升溫作為說辭。

圖片來源:Just Stop Oil
圖片來源:Just Stop Oil

代表環保團體「Just Stop Oil」的二人分別為82歲的牧師Sue Parfitt和85歲的退休生物教師Judy Bruce,早前用錘子和鑿子打破了《大憲章》的玻璃防護罩,舉起了一塊寫著「The government is breaking the law」的橫額,及後被倫敦警察廳因涉刑事毀損被拘捕。在過程中《大憲章》並沒有被破壞,其中一人直指「《大憲章》理當受到尊重」,因為其對於人們的歷史、自由和法律,全部非常重要,但如果人類因為氣候改變而面臨災難,就沒有自由和權利可言。近年環保團體襲擊藝術品屢見不鮮,動機大多都指地球是最值得尊重和保護的,優先程度甚至高於備受重視的文物,但是次的目標《大憲章》比起名畫可能有著更深遠的影響力。

《大憲章》(Magna Carta)是一份始於1215年簽署的法律文件,至今已存在了超過800年,其影響力被視為民主社會的根基,後來演化為英國的內閣制度、法國大革命之後的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內閣制度,以及是《美國憲法》的起源。《大憲章》被多次重新發布,而且最初的一份並非當時的國王自願簽署的,每一次發布時都會複制抄本並發送到各地,最初代由英格蘭國王約翰(1166年-1216年)所簽署的一份已經沒有流傳下來,現時僅存4份抄本,分別收藏在大英圖書館、林肯大教堂和索爾茲伯里大教堂,其中一份相信就是這次環保團體的行動目標。

《大憲章》(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於十三世紀的歐洲英國國王是最有權力的,這份代表自由民主的文件是如何出現的?原來當年的國王約翰簽署這份文件僅是權宜之計,事源約翰在1214年戰爭失利,為了收回失地他向英國貴族徵收高昂的稅賦而引起不滿,再加上他之前因主教任命的問題與教會起了爭執,於是1215年主教起草了一份文件,成為貴族們對抗約翰權力和保護教會權力的保障協議,貴族還在倫敦聚集以武力脅迫了約翰贊成文件,最終約翰為了息事寧人和避免戰爭唯有就範蓋上了印章,成為了《大憲章》的初本。

1215年國王約翰被貴族以武力脅迫簽署《大憲章》(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不過由於《大憲章》要求王室放棄部分權力以及讓司法制度淩駕王權,特別是當中的第61條規定:由25名貴族組成委員會可以隨時召開會議並具有否決國王的權力,約翰根本沒有想過同意,於是當貴族們離開了倫敦之後他隨即宣布《大憲章》作廢,最後引發了第一次男爵戰爭。短短一年之後約翰便於戰爭時期病死,年幼的亨利三世即位,王室為了新王得到貴族們的支持又再發起《大憲章》,但當中的一些條款包括剛才提及的第61條都被刪走。

男爵迫使亨利三世承諾遵守大憲章(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亨利三世在位年間又多次重新發布《大憲章》,連同之後的英國國王總共有多達30次的修改,不過都沒有像當年的約翰一樣完全推翻,使之慢慢演化成為爭取自由的過程。當中一些重要的條款定義了今天的人權和民主,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私有財產並避免過度課稅、教會的權力免於政府干預等等。縱使今天《大憲章》已喪失了大部分的法律效用,不過37條條款當中還有3條有效,並且被用於政府憲法,偶爾還會出現在司法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