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南部首現無球粒隕石 上海天文館分析後提交國際命名
上海天文館消息,日前在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最新發現一批隕石,經上海天文館隕石實驗室檢測,初步認定為竈神星鈣長輝長無球粒隕石,是首次在「死亡之海」南部發現隕石,也是中國境內發現的第六塊無球粒隕石。
《北京青年報》報道,上海天文館天文研究中心收藏研究室主任杜芝茂介紹,12月10日,有當地人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315國道靠近民豐縣段發現幾塊黑色小石頭。由於石頭外貌奇特,遂懷疑是隕石,並聯繫了上海隕石收藏家、上海天文館隕石實驗室特約隕石顧問張勃。
通過照片,張勃判斷前述的黑色小石頭是無球粒隕石,有進一步檢測的必要。12月21日,他將樣本送到上海天文館隕石實驗室。科研人員分析後,發現樣本主體呈暗白色,具有角礫結構,局部保留黑色外皮,疑似熔殼,樣本整體外觀具備隕石特征。
12月23日,天文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使用上海天文館隕石實驗室掃描電子顯微鏡獲得該樣本的初步分析數據。樣本呈單碎屑角礫結構,具有玄武質礦物組成。長石高度富鈣,輝石具有出溶條帶。樣本的岩石結構及礦物成分高度類似竈神星隕石。數據同步經天文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徐偉彪研究員共同確認,這是在塔克拉瑪干南部發現的第一塊無球粒隕石。
截至目前,發現地周圍陸陸續續又找到很多類似隕石的碎塊,初步估算本次發現的隕石總量約有40公斤,其中最大一塊重達2.5公斤。
根據國際隕石數據庫數據,此前在中國發現的無球粒隕石數量為5塊,首次發現的是2016年目擊的馬子川D族竈神星隕石。本次發現,使在中國發現的無球粒隕石增加為6塊。
杜芝茂介紹,若發現型隕石墜落時間不久,則會保留熔殼結構,肉眼容易辨識;若是墜落時間較久的隕石,外表層的熔殼結構被風化,肉眼難以分辨。
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寬400公里,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近年來,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的羅布泊、樓蘭等地都有不少隕石的發現記錄,但本次是第一次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發現隕石。
杜芝茂表示,通常沙漠中更容易尋找和發現隕石,但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流動性,加之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在該處發現隕石屬於比較難得的事情。此次新發現的無球粒隕石再次拓展中國發現隕石的版圖。
杜芝茂介紹,科學家根據隕石是否發生分異分為球粒隕石、原始無球粒隕石和無球粒隕石三大類。球粒隕石最大特點是具有球粒狀的結構特征,在全球所收集的隕石中,球粒隕石占比最多。無球粒隕石則是從和岩漿相似的熔融物質中結晶而成,原始無球粒隕石界於原始的球粒隕石和分異的無球粒隕石之間。
上海天文館隕石實驗室將繼續補充定量分析數據,將分析數據、隕石的發現過程、發現人、發現地等信息形成一份報告,提交隕石命名委員會申請國際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