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嶺南|守護植物界「活化石」 珍稀野生桫欏群在廣東安家繁衍
行走在韶關市仁化縣靈溪村的葫蘆山深處,一株挨著一株的桫欏映入眼簾,樹形直立挺拔,樹冠呈巨傘狀張開,仿佛述說著穿梭億年而來的滄海桑田。這是與恐龍同時代卻幸存至今的史前植物,擁有寶貴的研究價值,被譽為植物界的「活化石」。
如今,成群的野生桫欏在世界範圍內已不多見,但在廣東部分的密林或山谷陰涼處仍能追尋其綠野蹤影。這離不開韶關當地的綠美生態建設,同時也得益於廣東多年來紮實開展珍稀瀕危物種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探索成效。
藏在韶關深山的「活化石」
作為「蕨類植物之王」,桫欏別名蛇木、樹蕨,其葉子形似鳳尾螺旋排列,樹冠呈傘狀張開,參差錯落地生長在潮濕、陰涼、無人為幹擾的山谷之中。自帶「老者」神秘面紗的桫欏,為何能在眾多植物中散發獨特的氣質?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發國告訴記者,桫欏與恐龍同時代出現於2億至3億年前,甚至比恐龍還早,曾經是恐龍的食物,也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之一,與恐龍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志。經過漫長的變遷,桫欏是現存木本蕨類植物重要代表,擁有極高的科研價值,被科學界稱為研究古生物、古環境和地殼演變的「活化石」。
「從外形看,桫欏高大挺拔、蒼勁俊秀,具有很高的園林觀賞價值;從功效看,桫欏的葉片、莖幹可用於活血化瘀、治療跌倒損傷,我們團隊通過野外調查訪談,還發現粵北、粵東當地村民利用其微小的孢子磨粉煮水服用,來達到靈芝孢子粉的藥用效果。隨著進一步的研究,或許還會有更多的藥用價值被挖掘。」王發國介紹。
正因為桫欏價值之可貴,其常遭到破壞性砍伐和盜采,處於瀕危狀態。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桫欏科的全部種類,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紅皮書),成為受國際保護的珍稀瀕危物種。同時,桫欏也屬於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桫欏在東亞、東南亞地區均有分布,廣東則主要分布在韶關、梅州、陽江等地。」王發國指出,成群集中的桫欏在世界範圍內已不常見,但在韶關市仁化縣周田鎮、石塘鎮部分地區,卻驚喜地發現有數百株野生桫欏集群分布,枝葉繁密,並有序掛上了標注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以及對應編號的小圓牌,得到較好的宣傳和保護。
對此,仁化縣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沈家盛表示,仁化縣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光照適宜、雨量充沛,是南、北亞熱帶植物分布的過渡帶,植物種類十分豐富。根據野外調查和文獻資料查證表明,野生維管植物約有1706種,隸屬於206科778屬;其中蕨類植物37科70屬139種。目前發現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有桫欏、金毛狗、福建觀音座蓮、水蕨等。
「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有11個鎮街陸續發現有桫欏、金毛狗、福建觀音座蓮等珍稀蕨類植物野生種群,共有1600多株。其中,石塘鎮沙灣、周田鎮靈溪的桫欏野生群落分布尤為集中,且植株高大挺拔。最大株胸徑達29厘米,高達5.8米。」沈家盛補充說道。
有效保護和科研調查缺一不可
韶關仁化能成為野生桫欏群安家繁衍之所,除了豐厚的綠色資源和適宜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當地對珍稀植物群落的高度重視和有效保護。
山路崎嶇,枝密林茂。順著小道,石塘鎮護林員邱新福一路邊走邊查看桫欏等野生植物的生長情況。七八公里的山路,來回一趟要走2個多小時,頭頂上的草帽和1.5米長的劈鐮則是他日常工作的「標配」。「我主要管護上中坌村等兩個村的森林資源,通過二十多年的巡邏工作,見證了不少變化,例如氣候水質自然條件越來越好,山里的綠植也越來越茂盛。」
此外,石塘鎮上中坌沙灣村小組組長張少陽提到,「早在十幾年前,村民就陸續在山上發現了野生桫欏群並主動上報。縣林業局也很及時地通過發放小冊子、樹立告示牌等科普宣傳工作,讓大家了解到這些珍稀蕨類植物的瀕危程度。現今,村民們不再去人為幹擾和破壞,自發保護意識也進一步增強了。」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避免桫欏、金毛狗和福建觀音座蓮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因林業生產經營、生境改變等非主觀因素導致受到破壞,今年上半年,縣林業局與廣東省植物學會宣布成立珍稀瀕危蕨類植物遷地保護領導小組和技術團隊。
作為小組成員之一,仁化縣林業局自然保護管理股負責人鄧榮波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的工作主要是調查、評估縣里珍稀瀕危蕨類植物生存現狀與受威脅程度,並將受到人為或動物幹擾、特殊環境條件下生長的部分珍稀蕨類植物遷移至仁化縣中草藥科普園內,予以妥善保護種植。」
除了保護和科普工作,科研調查的落實同樣不可或缺。鄧榮波還向記者透露:「縣林業局後續將與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深入合作,展開仁化縣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本底調查研究,摸清物種區系特點和地理分布狀況,為進一步制定極小種群擴繁保護措施和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技術支撐。」
廣東為珍稀物種築牢生態基底
在走訪過程中,記者留意到,不時有市民遊客開車前來石塘鎮桫欏谷遊玩,或是拍照留念,或是沿道徒步,一幅愜意悠閒的林旅融合畫卷躍然眼前。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坐落於該鎮的上中坌公益林示範區,每月約有千余人來參觀,其中桫欏谷更是成為了「網紅打卡點」。
據悉,仁化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林地面積275萬畝,森林蓄積量134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0.78%,森林資源核心指標穩居全市前列。目前形成了林旅、林茶、林菌、林藥、林筍、林果等多個林下經濟產業,2022年全縣林下經濟總產值近10億元,成為農村居民穩定增長的收入來源,實現綠了青山、富了百姓、醉了遊人。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韶關仁化的綠色家底,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成效的縮影。今年4月,調整後的《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正式發布。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此次更新的《名錄》涵蓋26科39個物種,涉及石松類和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其中,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有中華雙扇蕨;裸子植物有長苞鐵杉、長葉竹柏、寬葉粗榧3種;被子植物有長梗木蓮、見血封喉、細葉石仙桃、大田頂杜鵑等35種。
據最新統計,廣東記錄分布有高等植物6658種,其中林業部門主管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10種。近年來,廣東紮實開展珍稀瀕危物種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組織實施豬血木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建立蘇鐵、蘭科等9個國家級動植物保護機構,蘇鐵、蘭花、木蘭、叢生竹等種質資源保存量居全國前列。
同時,廣東嚴厲打擊各類涉野生植物違法犯罪行為,加強外來物種管控以及藥用野生植物資源人工栽培,推動實現野生植物資源種群持續性恢復和增長。
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是建設綠美廣東的重要舉措。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做好《名錄》的各項宣傳實施工作,加快實施以華南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遷地保護體系建設工程,統籌野生植物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加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拯救保護和科技研發力度,嚴格規範野生植物採集、出售、進出口管理和審核流程,全面提升廣東野生植物保護管理水平,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築牢生態基底。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