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嶺南|故宮修復師:這是清代廣鐘的巔峰之作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在廣東省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的文物修復室裏,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古鐘錶修復師正與廣東省博物館的修復團隊一道,為幾件有著上百年歷史的清代廣鐘進行檢查和修復。

銅胎鎏金透明琺瑯花籃座鐘是其中一件,它有著精巧華麗的外形,整體采用了銅胎鎏金、透明琺瑯等工藝裝飾,並運用了中西合璧的藝術錶現手法,是廣鐘技藝處於巔峰時期的一件代錶作。

作為修復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鐘錶修復師亓昊楠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通過銅胎鎏金透明琺瑯花籃座鐘解讀歷史上廣鐘的豐富內涵與廣州工匠的精湛技藝。

廣鐘技藝巔峰時期的代錶

通常來說,廣鐘是指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在廣州生產的自鳴鐘,現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的銅胎鎏金透明琺瑯花籃座鐘就是典型的廣鐘式樣和風格。

銅胎鎏金透明琺瑯花籃座鐘。(羊城晚報/廣東省博物館)

這件廣鐘以金、藍兩色為主色調,羅馬數字錶盤,四周施以寶藍色的透明琺瑯,上方則是象征吉祥的傳統「雙鹿」圖案,座鐘頂部的圍欄、角亭,以及底足裝飾則皆為通雕的金碧輝煌的歐洲建築樣式。

在介紹這件銅胎鎏金透明琺瑯花籃座鐘的獨特之處時,亓昊楠說:「鐘錶上藍色基底的琺瑯一般叫『廣琺瑯』,從這一點基本上就可以斷定它為廣鐘。這是這件鐘錶外觀上的特點。」

座鐘機械裝置上刻有「Canton」字樣。(羊城晚報/廣東省博物館)

仔細看,在銅胎鎏金透明琺瑯花籃座鐘的機械裝置上,還刻有「Canton」和「Leong Kan」的英文字母。亓昊楠介紹,它們均為粵語譯音,其中「Canton」指如今廣東省廣州市的某個老城區,應是座鐘生產的地點;而「LeongKan」應該是鐘錶生產制作的店鋪名稱或者制造者的姓名。

「廣鐘制作最開始是仿制,等到工藝日臻成熟並且能夠獨立生產鐘錶機芯後,廣州工匠開始在上面打上獨特的『Canton』字樣,這個時期廣鐘已經非常完美,而且在國際上已占據一席之地。可以認為,銅胎鎏金透明琺瑯花籃座鐘是廣鐘技藝最巔峰時期的一件產品。」亓昊楠說。

最早帶來西洋鐘錶的是傳教士

明末清初,歐洲傳教士們以傳播西方科學知識為由進入中國,歐洲鐘錶也隨之被帶到了中國。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向明神宗進獻了大小兩座自鳴鐘,機械鐘錶的嘀嗒聲第一次在中國古代宮廷中響起,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

據利瑪竇記載,萬歷皇帝對兩座自鳴鐘非常珍愛,特意為大鐘建造鐘樓,安裝在禦花園,小鐘從不離身。在沒有機械錶之前,中國古代多通過具體情境來感知和錶述時間,比如「日上三竿」「一炷香的工夫」,時間觀念相對模糊。機械錶的到來,讓古代的人們對「小時」「分鐘」有了更具體的感知。

進入清朝之後,宮廷對西洋鐘錶的喜愛有增無減。自清順治帝至嘉慶朝初期,在清宮從事鐘錶制作的外國傳教士有記錄的就有十幾位。康熙時期設立有自鳴鐘處,統轄鐘錶制作、修理等,雍正晚期又專門成立了做鐘處。

亓昊楠在修復廣鐘。(羊城晚報)

據亓昊楠介紹,廣州自古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和東方大港,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使廣州成為當時全國對外通商的唯一口岸。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廣州成為清代民間機械鐘錶制造的重要中心,也是中國最早接觸自鳴鐘的地方,廣州的鐘錶業便由仿制西洋鐘開始。

清晚期廣鐘能與西洋鐘比肩

「廣鐘從最開始的仿造,到後來的獨立制作,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到了乾隆後期,廣鐘就做得非常完美了。」亓昊楠說。

清康熙年間,廣州匠人就從西洋傳教士處習得鐘錶制造技術,開始仿制西洋鐘錶。據清宮檔案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東名匠潘淳已燒成法藍時辰錶。

機械鐘錶的制作,鐘錶機芯是關鍵。一開始接觸西洋鐘錶的廣州工匠,並沒掌握這種機械工藝。亓昊楠介紹:「常見的做法就是將西洋鐘錶的機芯掏出來,然後用本土工藝制作鐘錶的外殼。這是最初的廣鐘制作形式。」

(羊城晚報)

此時,廣鐘品質的確不如「洋做」鐘錶。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乾隆帝傳諭兩廣總督碩色:「從前所進鐘錶、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進鐘錶、洋漆器皿、金銀絲緞、氈毯等,務必要洋做者方可。」由此可見,當時的皇帝對西洋鐘錶甚為偏愛。

但慢慢地,廣州工匠能夠對鐘錶機芯進行改裝,使其兼具計時和娛樂的功能。

亓昊楠說:「比如在鐘錶的走時機芯上加上錶演功能,就像‘轉八仙’‘群仙祝壽’類似的動態錶演。這種改裝也是當時廣鐘的一個特點。」

到乾隆晚期,廣鐘制作水平有了質的變化。廣州工匠可以獨立制作鐘錶機芯,制作水平也已經能與這一時代的西洋鐘錶媲美。這一時期,廣鐘與廣雕、廣繡、廣彩等一樣,是嶺南地區的特有產物。

修復廣鐘亮相明年古鐘錶大展

在廣東省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的文物修復室,只見銅胎鎏金透明琺瑯花籃座鐘的各個部件已經被拆開,文物修復師們正在對它進行修復。

亓昊楠介紹,這件花籃座鐘於20世紀60年代從故宮博物院調撥至廣東省博物館,已經有上百年歷史,鐘錶存在一定的銹蝕和磨損。「當時皇上很喜歡鐘錶的錶演功能,所以它開動得比較頻繁,這就會對零件造成損傷。」

據了解,古鐘錶的修復包括拆解、清洗、修復、組裝、調試等流程,修復的最終目的是讓它恢復如初,能夠實現最初的錶演功能。

「因為古鐘錶不是量產的機器,很多都只有一件,它們有各自不同的錶演功能和機械結構。所以,我們在修復時也沒有可比對的資料。每修一件鐘錶,其實都是一種原始積累。」亓昊楠說。

修復團隊在為明年的古鐘錶大展做準備。(羊城晚報)

他還表示,通過廣東省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的3D掃描等科學技術,後續期望能對這些鐘錶進行1:1的復現。通過復現鐘錶,能讓更多人直觀地看到當時帝王的收藏和廣州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藝。

據了解,此次修復是在廣東省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建立的「古鐘錶聯合實驗室」下進行,將對包括銅胎鎏金透明琺瑯花籃座鐘在內的三件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廣鐘進行修復。同時,這些古鐘錶修復完成後,將於明年在廣東省博物館的古鐘錶專題大展亮相。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