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驗鈔機 如何識別假銀紙?4大防偽手段現代人也自嘆不如
在新聞或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見犯罪集團製造假鈔、瞞天過海的情節。
不禁讓人好奇,現代發明出許多防偽技術,仍無法完全避免偽鈔的存在,那麼在古代科技不發達,又沒有驗鈔機的情況下,要如何辨別銀票真偽,並杜絕私造偽鈔的行為呢?
【懶人包】一個圖輯看清中國古代4個杜絕假銀紙的聰明方法(點圖看相關內容節錄):
根據《梨視頻》報導,宋朝時期,出現了世界最早正式發行的紙鈔「交子」,不過在方便民間買賣的同時,假鈔也隨之產生。
《宋史》中寫道,交子流通不到20年,市面上就開始出現偽鈔,破壞了市場的交易秩序,使得各地控管財務的轉運使都想廢除交子,於是為了解決假鈔問題,各式各樣的防偽手段應運而生。
一、特殊紙張原料
古代銀票的用紙可是大有學問,每個朝代的紙張原料都不盡相同,且除了官方之外,市面上幾乎無法取得。
舉例來說,宋朝使用的是「川紙」,政府在四川設立「益州交子務」印發紙鈔,並於成都建立「鈔紙院」專門管理紙鈔真偽。宋、金、元時期則是選用高級原料「楮皮」,因此當時的紙鈔又被稱作「楮幣」或「楮錢」,提高了造紙技術和成本,一般人自然難以偽造。
【延伸閱讀】古代皇帝身後為何都有「兩把大扇子」?曾是「進口武器」暗藏機關(點擊放大閱讀)▼▼▼
二、複雜的防偽技術
銀票上還會採用複雜的人物圖案、特殊印記和隱密題號,依據《宋朝事實‧財用》記載,紙鈔上的圖案「朱墨交錯」,還有不同顏色的鑄印,例如宋朝大觀年間的紙幣「錢引」上,就有紅、藍、黑,3種顏色的印信。
其次,紙鈔的印版多使用銅版而非木板,並利用精密的微雕技術,譬如清朝的「大清寶鈔」上就刻有龍紋,不是專業人士很難仿造,或是在銀票上印製一行難以察覺的小字,因為印記非常微小精細,必須用專業工具才能檢視。根據《百度百科》資料顯示,明清時期發明了一種「微雕章」,其中內容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發行機關還會故意刻錯幾個字,以加強防偽效果。
另外,官府也會對紙鈔進行多重印壓,每向下流通一次,都會加蓋一個印,印上使用的字體也是難以仿製的「九疊篆」。
【延伸閱讀】皇帝死後妃嬪如何陪葬?4種恐怖死法公開 賜毒酒算有尊嚴?(點擊放大閱讀)▼▼▼
三、更新週期短
銀票通常每1至2年就會改版一次,而且每次改版,舊版的紙鈔就會被銷毀,在這樣的速度下,銀票的流通週期十分短暫,即使真的做出了偽鈔,沒過多久就無法再使用了。
四、嚴酷的刑罰
其實歷代以來,都有嚴苛的《鈔法》遏止百姓偽造銀票,例如北宋規定,私造假鈔者必須流放3千里,若假鈔已經流入市場,則會被處以斬首;南宋時,還頒布了懸賞制,檢舉做假鈔的人就能得到賞錢1千貫,或是選擇加官晉爵,直接被封為「進義校尉」;此外,元朝的「中統元寶交鈔」與明朝的「大明通行寶鈔」,為了震懾想偽造的有心人士,便在紙鈔上印有警告,只要檢舉製作假鈔的人,不僅能獲得獎賞,還可分得對方的所有財產。
綜合以上原因,古人想偽造假鈔其實沒有想像中容易,甚至還有被處以死刑的風險,與台灣刑法規定「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5萬元以下罰金」的刑責相比,實在是嚴苛多了。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古代沒有驗鈔機,如何防止人們偽造假鈔?揭秘4大防偽手段,讓現代人都自嘆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