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詠春》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舞武交融「雙創」表達粵味十足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8月18日-20日,火遍全國、場場爆滿的深圳出品舞劇《詠春》登陸廣州大劇院,掀起了一股熱潮,連演3天5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舞劇《詠春》與電影《詠春》以及詠春拳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這部舞劇為何會得到觀眾的高度認可?記者在開演之前採訪了團隊主創人員。

同頻共振雙線敘事穿越時空

舞劇《詠春》以20世紀深圳劇組拍攝的電影《詠春》為引,將「戲外」的《詠春》劇組與「戲內」赴香港打拼的葉師傅兩條線索在劇中並行展現、無縫切換。

舞劇《詠春》。(羊城晚報)

總編導周莉亞介紹,劇中人物「大春」的原型,來源於深圳電影製片廠的一位老圖書管理員。舞劇《詠春》用南下打工的「大春」這樣一個小人物的拼搏,與劇中「葉師傅」在香港的成長經歷,在戲裡戲外建立了情感的勾連和共鳴。

「雙線敘事的結構,兩個時代的故事與人,在劇中彼此呼應和共振,這個故事因『英雄』而來,由『追光者』而展開,最終落在『理想』,這與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舞劇《詠春》編劇馮雙白說。

舞劇《詠春》立意高遠,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平凡人的創造精神、奮鬥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同根同脈的民族親情和自立自強的中華兒女本色,與香港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粵港澳大灣區包容奮鬥和深圳改革開放的創新精神的精神跨越時空相互呼應,同頻共振。

舞武交融見證過往映照當下

舞劇《詠春》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合拍片風華正茂的年代。全劇以一方片場進入,以舞展武,展現精彩卓絕的武學招式、登峰造極的高手對壘、熱血燃情的快意江湖,電影裡的「葉師傅」是眾人心中的英雄,戲外的「電影人」。舞劇導演運用了電影裡的交叉蒙太奇手法,一代人的電影夢在時光交錯中不斷輝映在舞台上;當鏡頭拉遠、全景放大,聚光燈外忙碌的身影漸漸清晰——原來便是夢想開始的地方,英雄與凡人都只為追尋心中那一束光。

在傳統與現代的聯結中,《詠春》與過往輝煌互為見證,並映照當下。有專家稱,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的一次新嘗試。深圳文化學者胡野秋表示,《詠春》將非遺文化與嶺南民俗風情無縫對接延伸,是對傳統文化的活化、創新,融合多種武術和舞蹈語彙,這種突破性的表現方式「將為大灣區的文化融合探索出一條新路徑」,並對兩地人文關係的「心連通」揭示出新的啟示:葉問映照從內地赴香港打拼一番天地的風雲時代,以英雄本色笑傲江湖,如王家衛《一代宗師》所說三重境界「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無不與內地血脈相連;大春則映照深圳改革開放以來默默耕耘的當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平凡無奇卻敬業拼搏。

戲外的《詠春》劇組因「大春」而生機無限,戲內的葉問因詠春而「永春」。《詠春》之舞,詠春之武,之所以火遍大灣區,精神內核無他,正源於植根劇本中的深港血脈,骨肉相連,心氣相通,互為鏡像映照,葉問高蹈於出世,大春靜寂於入世,二者渾然一體,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在舞劇《詠春》中,五大功夫門派詠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悉數登場。舞風颯颯,武風烈烈!中華功夫被《詠春》詮釋得酣暢淋漓,觀眾大呼過癮。謝幕時,演員們三次手牽手從後場走向前台,台下不斷爆發出高聲歡呼。

要拋卻舞蹈的一些技巧,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去接觸武術。葉問飾演者常宏基對記者解釋說,這種轉化需要非常長時間適應,每天都要尋找武術的發力特點,然後再添加舞蹈的技術技巧。

舞劇《詠春》。(羊城晚報)

雙創表達一票難求大火出圈

《詠春》有多火?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票房。正所謂,千金易得,一票難求。蹲點搶票、排隊簽名、跨城追看……串聯起一幅「《詠春》熱」的生動圖景。「《詠春》熱」以燎原之勢,持續出圈,席捲全國。

自2022年底深圳首演以來,舞劇《詠春》已於北京、上海、深圳、武漢、長沙等20城上演73場,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4月7日-9日,作為國家最高藝術殿堂國家大劇院「泱泱國風·舞動經典」系列演出的開幕大戲,舞劇《詠春》多次被央視報導,收穫社會各界好評,廣東精品火爆出圈;5月23日,舞劇《詠春》作為表演團隊於第十八屆、第十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典禮舞台上驚艷亮相,讓國家級非遺與嶺南民俗文化再次成為熱點; 6月7日,登陸第十九屆中國(深圳)文博會藝術節,彰顯了「廣東精品」引領新時代文藝風尚、鑄就廣東新時代文藝高峰的決心與實力。6月21日,作為「深圳故事」主題推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9國駐華使節共賞舞劇《詠春》,《詠春》用舞武之美充分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今年6月,《詠春》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中外嘉賓共同觀看了這部廣東精品的舞劇,多國駐外使節激動地表達了對《詠春》的喜愛,並熱切地期盼該劇能夠走出中國,讓更多國家的人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為什麼這麼火?舞劇《詠春》「雙創」表達是關鍵因素。它對於嶺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運用得淋漓盡致。除了雙線敘事結構,「舞+武」的形式,舞劇《詠春》還創新融合了「雙非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與「香雲紗」分別以主題和展現形式恰到好處地融入劇情與舞台表現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口說話」,以其為載體來展現嶺南文化魅力。

馮雙白介紹,《詠春》創作前期,團隊曾在深圳以及周邊有過很長時間的采風,一次次的考察孕育了《詠春》「雙非遺」的獨特題材。「我們發現,廣東地區對武術喜聞樂見。詠春人物(葉問)生於佛山,後來去了香港,這是在灣區文化背景裡成長起來的人物。」除了「詠春拳」,離鄉赴港時貼身穿著的一襲「香雲紗」也像徵著葉問對家鄉佛山的眷念。

記者手記:逐夢追光 促進粵港澳心聯通

舞劇《詠春》展現了以中華武術精神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從中照見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的歷史人文風貌,引發粵港澳大灣區觀眾共情共鳴,以文化「軟聯通」,促進了「心聯通」。

舞劇《詠春》以同根同脈的民族親情和自立自強的中華兒女本色為立意,塑造了以廣東武學宗師為代表的「中國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輔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揚民族自信;同時,植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歷程及人文風貌,緊扣時代脈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創造精神、奮鬥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

舞劇《詠春》根植於底蘊深厚的嶺南文化,創新融入詠春拳、香雲紗「雙非遺」元素,在創作階段即引發外界關注。汲古潤今,與時偕行。在創作上,該劇向著深厚的嶺南文化深紮下去,走進嶺南歷史、走進嶺南的田間地頭,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以「深圳文藝+深圳設計」回望過去,以舞融武,用當代舞蹈語言活化傳統武術,用「深圳設計」活化香雲紗,讓詠春拳、香雲紗「雙非遺」展現出新的生命色彩,讓嶺南風味在舞台上散發醇香。以開創性的藝術表達講出一個連接傳統與現代、融合文化傳承與創新,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外延的「逐夢追光故事」。

花絮:三次謝幕征服觀眾

20日,《詠春》下午場閉幕時,主創人員依次登場謝幕,引來掌聲不斷。為了答謝觀眾的熱情,演員們三次謝幕,全場歡呼尖叫,氣氛達到高潮。

劇場裡充滿濃濃的「粵」味。劇院門口,詠春雜貨舖已更名為「詠春士多」。演出時的服化道香雲紗,以及用於製作香雲紗的原材料薯莨汁,都在此展示。散場時,觀眾人頭攢動,問價的、購買的絡繹不絕。

周邊展櫃現場首次帶來了八卦掌的潮玩形象。詠春海報前,觀眾們紛紛擺出詠春姿勢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