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青年」張偉潮:是龍舟選擇了我 予我傳承文化的使命感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從小與龍舟結緣、製作的龍頭登上冬奧會舞台、訂單火爆難以完成……
臨近端午,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開賽前一周,龍舟鼓響的珠江河道熱鬧非凡。龍舟飛馳、龍頭昂然、槳楫翻飛、水花四濺,地地道道的廣府文化與高樓林立的現代文明交織。每到這個時候,電影《雄獅少年》的片段總會在記者腦海閃現。其實,在廣州的古村落間,也有著類似的「龍舟青年」,張偉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偉潮在龍舟界鼎鼎有名,他雕的龍頭器宇軒昂,被張藝謀導演團隊選中,在冬奧會開幕式24節氣倒計時「芒種」片段中破水而出。

今年,無數龍頭訂單如雪花般向張偉潮飛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曾到黃埔烏湧岸邊觀看下沙社區龍舟夜訓,遍尋負責人張偉潮而不得,村民告訴記者,張偉潮這段時間吃住都在他那間青磚老屋工作室內,通宵趕工,鮮少接受採訪。 「他很拼的!」村民都這麼說。

及至聽說番禺上漖龍舟製造基地有幾條龍舟即將駿水,記者終於在船廠見到了把龍頭帶到船廠,正在為番禺羅邊村龍舟駿水做裝飾的張偉潮,他舉著顏色鮮豔的羅傘插上龍舟,看起來非常年輕,一問才知是1987年生人。廠房鐵皮頂棚下氣溫高達三四十度,汗水沿著他瘦削的下巴滴落在灰色T恤上,很快暈濕了一片。張偉潮身邊跟著比他更年輕的「徒弟」,兩人在一眾年紀四五十以上的老工匠中尤其顯眼。

張偉潮在工作室雕刻龍頭。(羊城晚報)

製作的龍頭登上冬奧會後,張偉潮一炮而紅,很多人都認為他「威水」了,但其反而變得苦惱。因為本來就不愁訂單,上門的訂單愈來愈多,工作室就算加班加點、通宵趕工,也沒辦法滿足。

他告訴記者,從春節至今自己沒有休息過一天,凌晨三點收工便算早了。但他不會因為追求訂單數量而降低質量,選材、設計、開坯、雕刻、打磨、上漆等,一個龍頭的誕生需要經過十幾道繁瑣工序,而且每一個龍頭設計之前,都遵循到客戶村落調研、挖掘當地文化符號,和當地人開會討論後確定方案的流程,再動手開工。因此張偉潮雕的龍頭常被人稱為「有個性」「有脾氣」,幾乎每一個龍頭各具特色。

除了日夜不停趕工,張偉潮有關龍舟的工作還有很多,他的頭銜包括下沙社區龍舟隊負責人、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民間文化大講堂講師、廣州市黃埔區龍舟文化傳承協會會長、廣州市黃埔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及龍舟分會副會長等等。除了雕刻龍頭,幫駿水的龍舟裝扮羅傘、旗幟、裝龍頭,張偉潮還會抽空參與組織龍舟隊夜訓。

在接受完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獨家專訪的第二天凌晨2時,張偉潮因為疲勞過度,暈倒在自己的工作室,被家人送往醫院。但第二天下午2時,剛出醫院的他又出現在羊城晚報攜手嶺南商旅集團舉辦的「走讀羊城」讀書會活動上,作為領讀官現場講述了龍舟龍頭龍尾的非遺故事,其後又耐心指導20名小小非遺體驗官一起製作小龍頭。而後一天,他又要主持黃埔街龍舟隊新龍舟「採青」暨參加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出征儀式……

為什麼這麼拼?張偉潮自己有時候也想不通。作為從小就被爸爸抱著坐上龍舟的新一代水鄉人,他認為對於龍舟的感情早已不是「熱愛」二字可以概括,而是歸結於作為地道廣府人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這是時代所鑄造、命運所安排的。」

非遺傳承是如今很熱的話題,張偉潮所代表的「龍舟青年」正用他們的熱情、能量帶動起愈來愈多的年輕人,他們守正出新、守正出彩,為傳統文化注入新動能,或是這個端午最動人的景象。

張偉潮教小朋友製造小龍頭。(羊城晚報)

【對話張偉潮】

龍舟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連結情感的紐帶

羊城晚報:您是「85後」,是什麼契機讓你接觸到雕刻龍頭這一傳統文化?

張偉潮:其實是龍頭選擇了我,不是我選擇了龍頭。

我們世代生活在嶺南水鄉,龍舟文化從沒斷過層,劃龍舟就是廣府文化的一部分,沒有理由不喜歡。小時候我很少聽過「端午節」,都在說龍舟節、五月節。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開始劃龍舟,一直劃到五月中,人生十二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劃龍舟,所以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小時候我們不可能不上龍舟,就像中國人不可能不過年一樣。龍舟作為一個宗族傳承的紐帶,是不同村落之間聯誼結親的紐帶,是廣府人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

我是1987年生人,我家鄉黃埔當年還處處是農耕,是原汁原味的嶺南水鄉風土人情的社會。三十年間,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變得文明、現代化,我們夾雜在兩個不同年代的文明中,有這個情懷去傳承。我覺得是時代所鑄造、命運所安排的,說到底,就是傳承的一種使命感。

羊城晚報:今天你在船廠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張偉潮:這個是我們今年為番禺羅邊村打造的一個龍頭,這條龍舟明天下水,我今天過來給它裝扮一下,插上羅傘、旗子,龍頭、龍尾都要調整一下,檢查一下有無問題。如果沒問題,明天羅邊村的村民就可以順順利利把龍舟推入水,就是我們廣府人俗稱的「駿水」。

羊城晚報:製作一個龍頭的過程是怎樣的?

張偉潮:我們現在每做一個龍頭,都會進入當地的村落,根據該地文化的需要,詢問相關的文化故事,盡可能地把那些元素融入龍頭裏。

現在很多村落負責管理龍舟的大多是「90後」甚至「00後」的年輕人,他們可能對自己村的文化未必熟悉,但因為我們要求他們提供一些故事、風俗文化等信息,他們就會回去問一下老人家,看一下村裏的古建築、翻查下典籍,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我們天天講「傳承」,不光工藝需要傳承,更重要的是傳承文化的精神,傳承具有本土特色的廣府文化。

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會產生強烈的參與感,這就不是光買一個龍頭那麼簡單,而是大家共同創作,一起探討怎麼能做出一個既漂亮又能夠代表他們村文化的龍頭,裝到屬於他們村的龍舟上,這才是一個代代相傳的開始。

龍頭登上冬奧會

展現廣府文化元素

羊城晚報:介紹一下登上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龍頭,當時你也在看直播?

張偉潮:冬奧會的龍頭是我們為石牌村製造的,融入了石牌的元素,包括他們供奉的北帝、北帝用的七星圖騰,還有村民給予後輩的一些期望,都融進了龍頭裏。

開幕式那天是大年初四,那時候我在開車,沒看直播。直播鏡頭一出來,我的電話就不斷響。

因為保密的緣故,我直到龍頭登上冬奧會舞台的前一個小時,才知道龍頭會出現在哪個環節。之前張藝謀導演的團隊向我借龍頭,這是國家對廣府文化的支持,我當然要支持。不過他們要得很急,我沒辦法馬上幫他們打造,只能選一個近期做得比較好的,就是幫石牌做的這一個。石牌村知道後二話不說,跟我一起將龍頭拿到工作室打包,運輸到北京,最終順利拍攝。 (開幕式)那天剛好是立春,24節氣倒計時代表的是中國的一種情懷,最終我的龍頭中選,感覺很自豪。

羊城晚報:你如何看待龍頭所代表的精神和作用?

張偉潮:5000多年前,中國人已經用龍這個圖騰作為信仰,過去老百姓覺得龍管天上的雨、地下的水,中國幾千年農耕社會就是靠天吃飯,看老天爺下不下雨、發不發大水,老百姓「民以食為天」,五千年的農耕文化,怎麼會對龍不依賴?

廣府水鄉,需要在河流上運輸、出行,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在河流旁邊打兩桶水就去煮飯,依水而生是廣府人對水的一種情結。廣府地區、珠三角地區河流密布,有點像人類的大動脈,大大小小的河流是我們的血脈。而龍舟是一個村、一個宗族的力量,也是團結的象徵。我們會賽龍舟,在龍舟上裝龍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張偉潮在船廠和自己製造的龍頭合影。(羊城晚報)

龍舟活動熱鬧非凡

訂單火爆難以完成

羊城晚報:此前三年因為疫情,沒有龍舟賽,今年重新恢復,您的訂單是否大增?

張偉潮:確實,經歷了三年沒法劃龍舟的日子,每條村都會搞龍舟活動,想通過我們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令大家對未來更有信心。

所以今年的龍舟節我早就做好了百分之二百的準備,春節前就在備料、做設備的添設,但最終這波強度還是有點頂不住。今年我們接了三十多個新龍頭的製作訂單,其實已經飽和。三十多個龍頭,三十多個不同的要求,每一個龍頭的細節、思路都要清清楚楚地記在本子上。不同於簡單做一個櫃子一張凳子,創意和設計的過程是很痛苦的。另外需要翻新的龍頭也有三十多四十個。今天是農曆四月二十二日,還有客戶打電話來讓我翻新。我推掉的翻新訂單可能也有四十個。如果今年將所有訂單都接下來的話,光是翻新的龍頭、龍骨都超過了100個。

我帶著六個徒弟,從春節到現在都沒停過,每天凌晨三點收工都算早的。這個過程辛苦得不得了,每年做到這個時候就想放棄,但明年依然會接著做,再難再辛苦都要做下去。

羊城晚報:端午節後,下半年你們是否會有一段時間可以休息?

張偉潮:其實我們做龍舟不只會在端午節前做,農曆八月二十日,也會有很多新龍舟下水。因為下半年天氣比較乾燥,做木船會更好。有時候上半年來不及做的,就會放到下半年做,我們手頭上(端午後)到農曆八月十五日的訂單已經有20多個。五月初五後最多休息三天,馬上又要投入新的戰鬥,製作新的龍頭。另外今年我們還要忙龍舟賽和龍舟訓練,自己村的端午活動也會參加。

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

助力傳統文化推廣

羊城晚報:正如你所說,很多年輕人都開始加入到龍舟這項傳統文化中,但會做龍舟的年輕人卻愈來愈少,這是否形成了一種反差?

張偉潮:「做龍舟的師傅年紀愈來愈大,愈來愈少人去學」,這是20年前就已經開始討論的話題。但是20年後,船廠依然如火如荼。比如我,每一年都想放棄,但是每年又會多收幾個徒弟。我的徒弟都比我年輕,有些是「00後」,年輕人一起打拼更有魄力。

所以我覺得不用擔心,可以通過媒體或者更多的渠道,讓年輕人認識到這些傳統的東西。

羊城晚報: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有沒有參賽隊伍的龍舟上裝的是你們雕的龍頭?你怎麼看待國際龍舟邀請賽起到的作用?

張偉潮:其實大部分都裝的是我們的龍頭,尤其遊龍、彩龍這些傳統項目。黃埔區今年有九條龍舟參加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都是由我們協會去統籌,我現在還有一個工作就是去統籌這些參加國際龍舟賽的隊伍。

過去村裏舉辦的遊龍,我們叫作「龍舟景」,其實就是村民歡度節日的一個行為。而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是國內的五星級頂尖賽事,也是全世界最大型的龍舟賽事,屆時有一兩百條龍舟參賽,其中不少是來自外地的隊伍。通過這項比賽讓廣府的龍舟被更多的人認識,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