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習近平和馬克龍廣州會面 這個「荔枝杯」意外爆紅
日前,中法兩國元首在廣州松園舉行非正式會晤。產自廣州市荔灣區的廣彩茶具「荔枝杯」、廣彩瓷盤亮相現場,吸引了眾多目光。嶺南風味十足的茶具是如何誕生的?它在設計和製作上有何巧妙?近日,廣彩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譚廣輝親自講述了「荔枝杯」背後的創作故事。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
「荔枝杯」、 廣彩瓷盤體現著荔灣區非遺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折射著荔灣區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近年來,荔灣區相繼實施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積極推進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建設。
凸顯「嶺南荔枝紅」,300餘年廣彩享美譽
據「荔枝杯」創作者譚廣輝介紹,這套茶具看似簡約小巧,其實在細節上多有考量,材料採用了優質白瓷,杯身則描繪荔枝圖案,凸顯「嶺南荔枝紅」的景象。
「荔枝不僅是嶺南佳果,更是荔灣的一張名片,將它應用到廣彩中,能夠很好地宣傳荔灣文化及嶺南文化,非常有意義。」而在器具方面,譚廣輝選用了瘦身高杯,力求讓使用者持杯時手感恰到好處。
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廣彩瓷器燒製技藝誕生於清代康熙年間,發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馬克龍和習近平在廣州會晤,產自廣州市荔灣區的廣彩茶具「荔枝杯」、廣彩瓷盤亮相現場,吸引了眾多目光。
這類瓷器題材廣泛,色彩鮮明,有三彩、五彩、琺瑯彩等不同的種類,體現出中西彩瓷技藝融合、顏料製作獨特、嶺南文化特色濃厚、彩繪手法和題材內容豐富這四大特徵,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
在歷史上,廣彩瓷器曾因西洋商人的需求而大量出口。這項華麗織金的藝術,不僅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歷史,也記錄了廣州十三行的百年商埠傳奇。時至今日,廣彩仍然以其獨特的美感與價值聞名於世,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而荔灣作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集聚了大量廣彩從業者,譚廣輝就是其中一員。
1979年,年僅18歲的譚廣輝被分配到廣州織金彩瓷廠,師從歐兆祺,學習廣彩技藝,其後更是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趙國垣的指導。在43年的學習實踐中,譚廣輝熟練掌握了廣彩傳統技法以及廣彩彩繪的全部工序,並在傳統基礎上創新發展,大量吸收西洋畫的手法,與中國畫的畫法,並形成獨特風格。
在創新之餘,譚廣輝積極傳承廣彩藝術,培養廣彩技藝能手達500多人,為廣彩瓷燒製技藝的傳承和保護作出重要貢獻。在他看來,廣彩從業者有責任把這項手藝傳承下去,吸納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其中,讓更多市民接觸和瞭解這項藝術。
在譚廣輝等人的努力下,廣彩在荔灣的土地上茁壯成長、發揚光大。2008年6月,廣彩瓷燒製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譚廣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彩瓷燒製技藝)傳承人。
厚植文化土壤,推動非遺發展
兩千多年來,荔灣長期作為廣州商貿中心、文化中心,誕生了一大批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一窯」(木雕、牙雕、玉雕、廣彩、廣繡、西村窯)、廣東醒獅等一大批嶺南文化標誌從這裡發芽、成長、風靡全球。
目前,荔灣非遺資源共計60項(國家級1項、省級10項、市級23項),擁有76位非遺傳承人(國家級3位、省級13位、市級29位),成為了嶺南非遺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並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為用好、用活這筆歷史的餽贈,近年來,荔灣區委區政府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水平。
2019年,荔灣區成功建立廣東省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並以粵劇藝術博物館為中心,涵蓋八和會館、鑾輿堂等粵劇活動重要場所,打造總面積16公頃的國家級文化保護區。
2020年,荔灣區建設全市首條非遺街區;成立全市首個非遺協會。
2021年,荔灣區開發全市首條水上非遺旅遊路線;荔灣區永慶坊非遺工作站成功申報為省級非遺工作站。
2022年,荔灣區在全市率先打造非遺版權交易線上平台,具有版權展示、交流、宣傳、交易等功能,為非遺傳承人提供綜合性版權服務。荔灣區在全市第一個出台區級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高品質發展扶持辦法。
據悉,荔灣區將繼續以「繡花」功夫推動嶺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推進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建設,高品質打造荔灣文商旅活力區,在打響文化品牌上走前列、作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