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南洋巨賈陳慈黌故居 擁506間廳房俗稱「潮汕小故宮」
【編者按】佔地面積2.54萬平方米、擁有506間廳房!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走進汕頭陳慈黌故居,它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僑宅,有「嶺南第一僑宅」的美稱。陳氏家族早已建有陳氏家祠和豪宅別墅,為何還要斥巨資在故里修築另一家園?「萬里穿雲燕,歸巢戀舊枝。家鄉甜井水,何處不相思?」從潮籍著名散文家秦牧這首贈友人的詩中或許可窺其心跡。
潮汕建築以民居和宗祠為代表,以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彩繪、漆畫等潮汕民間傳統工藝相融合,包含「下山虎」「四點金」「駟馬拖車」等多種建築形式,具有其獨特風格、建築特色和美學價值,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位於汕頭市澄海區前美村的陳慈黌故居便是典型的潮汕傳統民居,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僑宅,還有「潮汕小故宮」的美稱。近年來,經過一系列修繕活化,陳慈黌故居已成為許多遊客潮汕之旅中最喜愛的遊覽景點之一,也是汕頭市全力打造「僑」品牌的一處縮影。
陳慈黌故居的所有者為前美村最負盛名的旅泰華僑家族——黌利家族,其家族經歷四代人近百年的打拼,成為富甲南洋的豪商巨賈。整個家族中又以陳慈黌為代表人物,他成功開創了機械化加工稻米的先河,促進了泰國農業的發展,同時累積了巨大的財富。
1903年,陳慈黌返回故鄉前美村。漂泊多年的華僑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歸鄉後的陳慈黌開始在家鄉興建住宅。這座佔地面積2.54萬平方米、擁有506間廳房的建築,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
走進陳慈黌故居,潮汕金漆木彫、石彫、嵌瓷、彩繪……多種潮汕傳統工藝隨處可見,放眼望去,色彩斑斕、彫樑畫棟。在庭院入口處,有精美的金木石彫,以花鳥、祥禽為主;屋簷牆瓴則用彩繪和彩瓷進行點綴,色彩繽紛,極具觀賞性。穿梭於不同庭院中,每間院子與房間各具韻味與特色,地磚的樣式也不盡相同,移步換景,獨具洞天的風格在此體現。
曲折迂迴的小路,通向每個不同的庭院,順著樓梯,來到二層觀景台,一眾故居風景盡收眼底,連綿的屋頂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值得一提的是,宅第之間並非完全封閉,二樓的長廊將它們連接起來,縈迴曲折,宛若迷宮,但每個院落也有屬於自己的大門和廳房,建築群整體統一又相對獨立。
此外,陳慈黌故居也將諸多東南亞及歐洲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該故居建造時所用到的玻璃、地磚、石材等建築材料多從歐洲、東南亞和上海等地運來,歷經百年色澤仍艷麗如新。
用於裝點門窗的幾何形瓷片是明顯的伊斯蘭風格,以藍色、綠色、黃色為主,形狀是國內建築風格中少有的三角形和菱形;羅馬柱、石膏泥塑和大理石板材等的運用體現著歐洲建築的風格;各式各樣的花紋瓷磚頗具古典色彩,從動植物到文字字母再到多種題材的組合,充滿著文化碰撞迸發的想像力,讓人時而聯想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時而又像走進一幅寫意的中國畫。
中西合璧,洋為中用,陳慈黌故居既有潮汕民宅建築的嚴密與皇家建築的富麗堂皇,又有西方建築的敞亮典雅,不僅是潮僑文化的縮影和見證,也是潮僑文化的「活字典」,更是潮汕建築學上的教科書。
如今,在汕頭市各級部門以及廣東省陳黌利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的共同推動下,陳慈黌故居已成為潮僑文化的平台載體,通過「僑居、僑情、僑歸」為主線,全國僑文化示範基地正逐步打造,讓此地成為汕頭對外的文化展示窗口和鏈接海外華僑的紐帶。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