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見天日|塵封逾150年 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 瓷器文物保存完整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時隔150多年,長江口二號古船重見天日。幾天後,古船將由「奮力輪」帶到楊浦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展開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的階段。

今日(21日)凌晨,22根巨型弧形樑組成的長48米、寬19米、高9米、重約8800噸的沉箱裝載著古船,經過近3小時水下持續提升後,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中部月池緩緩露出水面。

2015年,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水下考古重點調查時,通過聲吶掃測等技術發現一艘木質古船,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二號」。2016年起,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等機構每年對古船進行水下考古調查和多學科研究。

清代晚期古船含大量文物

經過7年的水下考古調查勘探,考古工作者探明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木質帆船,確認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至10米,船體埋藏於5.5米深淤泥中,殘長約38.1米、寬約9.9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

古船上部的船艏、纜樁、主桅杆、左右舷等結構完整,推測為清代上海廣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考古學者小範圍清理4個艙室,發現有景德鎮窯瓷器等文物,完整或可修復的文物種類多、數量大。在船體及周圍,發現了紫砂器、越南產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大型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以及建築材料等文物。特別是綠釉杯底書有「同治年制」款,為古船的斷代提供重要依據。

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兩次組織水下考古專業機構,水下調查長江口二號古船及周圍,清理出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產自江蘇宜興窯陶瓷器。

全球首創打撈技術

長江口是江海交匯水域,能見度幾乎為零,因此找尋水下文化遺產猶如大海撈針,渾水環境更是全球水下考古發展至今極難跨越的瓶頸。

在水下考古工作啟動之初,考古界與科技界就合作研發「渾水水域水下成像裝置」,開發「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關鍵技術與應用」,綜合運用無人艇、多波束聲吶、側掃聲吶、淺地層剖面儀和磁力儀等海洋物探設備,對長江口水域開展水下調查。

在國家文物局同意採取整體打撈方式對長江口二號古船進行保護後,上海市文物局會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研究並形成全球首創的「弧形樑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打撈古船。

▼長江口二號古船打撈現場▼

+3

本次負責打撈任務的工程船「奮力輪」,由考古學者專門設計及建造。「奮力輪」長130米、寬34米、型深9米、設計吃水6米,兩端設有同步提升裝置,在船中部開口,自帶一個長56米、寬20米的月池。

穿樑完成後的弧形樑沉箱裝載着古船,直接由「奮力輪」從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並轉運、卸載至船塢,一艘船完成提升、運輸、卸載三項任務,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強、科技含量高等諸多優點。

今年9月6日,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工程主作業船「大力號」到達古船所在水域,正式開展古船整體打撈和考古保護工作。9月12日,古船整體打撈專用「端板-縱梁」組合框架沉放至設計位置。

9月29日,海上施工進入安裝弧形樑階段;11月15日,22組弧形樑全部穿樑到位。11月17日,「奮力輪」到達古船所在水域,開展打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