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橋起火燒剩骨架 學者:木結構既脆弱又強大 可原址原貌重建
上周六(6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存最長木拱廊橋——福建寧德屏南萬安橋突起火焚燒,古橋燒得只剩骨架,基本坍塌。
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教師甘久航,曾研究並撰寫過關於對屏南木拱廊橋的整體性保護文章。他認為,木結構橋樑既脆弱又強大,相信可原址原貌重建。
甘久航認為,萬安橋「強大」之處是橋樑全部為木結構,沒有使用水泥、鋼釘等材料,抗震能力還很強;「脆弱」則因其是木質結構,容易被蛀蟲、風雨腐蝕,而多數木拱廊橋都毀於水患或火災。
他介紹,南方大部分木結構建築主體是杉木,本身有防蟲功能,但木頭仍有一定的脆弱性。傳統的古代木拱廊橋,沒有機會用到現代的防火塗料,而現在很多仿古的建築已有大量防火塗料的應用;若萬安橋重建,需要考慮將現代的防火技術加入其中。
他提到,近幾年已有多條廊橋被焚毀,本次萬安橋火災有很強的警醒作用。對於中國傳統建築以木結構建築為主體的特性,其保護工作要更注意火情的監測,以及民眾消防安全的教育宣傳。
據介紹,廊橋在閩東北、浙西南的人民生活中,有一種公共的功能,包括在橋上議事,或張貼公告、村約村規等。甘久航指出,如何讓萬安橋等類似文物既能夠發揮社區功能,又能夠保有歷史古蹟風貌,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但不論如何,它都應該是在生活中去保護的,否則隔離於生活,它的價值也就失去了。事實上廊橋還是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據悉,中國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在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甘久航表示,萬安橋的橋墩等各個結構已做了非常詳細的測繪,很多圖書都有完善記錄萬安橋的數據,說明當地對於非物質遺產保護、文物保護有一個紮實的記錄工作,相信可以原址原貌重建,「當我們的文物遭受到破壞或者是『廊橋終成一夢』的時候,非遺的傳承是可以讓它重生的。這也是為什麼傳統文化能夠不斷保有活力,能夠不斷地面向未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