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洞天|廣西樂業縣發現新天坑 深達192米擁原始森林系統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中國地大物博,擁有的地質景觀更是紛繁奇特。廣西樂業縣以盛產天坑聞名,更有「世界天坑之都」的美名。
近日,樂業縣再發現一個深達192米的天坑,洞內更有一棵近40米高的古樹。由於遠看崖壁猶如一對騰飛的翅膀,因而命名為「神鷹天坑」。至此,樂業縣天坑數目增至30個。

《科技日報》報道,探險隊員在層疊複雜的巨石下坡緩慢移動,穿越藤蔓交織的濃密地下森林後,到達「神鷹天坑」底部最低點。據介紹,朝着「神鷹天坑」頂部集中生長的古樹接近40米高,周圍有密集的陰生植物,天坑洞壁保留3個大型洞口。

經無人機攝影測量,「神鷹天坑」坑口呈扁橢圓形,東西方向長306米,南北方向寬150米,最大深度192米,平均深度約139米,容積超過500萬立方米。研究人員推測,「神鷹天坑」是天坑演化早期的洞穴遺跡,天坑底部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系統,大量崩塌塊石掩藏其中。

在地質學上,天坑是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顯現出非凡的空間與形態特質,如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呈深陷的井狀或桶狀輪廓等。天坑通常發育在厚度巨大、地下水位很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從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底部通常與地下河相連接。

天坑形成需要同時滿足多個條件。首先,石灰岩層要有足夠的厚度,才能為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夠的空間;其次,含氣體的岩層厚度要夠大,且岩層與地面需要平行,只要一層層石板堆在四周,岩層才能垮塌。

此外,水文條件同樣重要。首先,地下河水位要深;其次,降雨量要夠大,當地下河的流量和動力足夠大,才能將塌落的石頭沖走。此外,還要滿足地殼突起的條件,這樣地殼運動才會給岩層的垮塌提供動力。

按照成因類型,天坑可分為塌陷型和沖蝕型。沖蝕型天坑是由於地表水流不斷沖蝕擴大與加深碳酸鹽岩層發育的落水洞共同形成;塌陷型天坑的形成則分為地下暗河、塌陷大廳、天窗天坑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地下水不斷地溶蝕和侵蝕,導致洞壁和洞頂岩層不斷崩塌;第二階段,水流經年累月地沖刷帶走崩塌物,逐漸擴大崩塌空間,形成穹隆狀的地下大廳;第三階段,在地表水的侵蝕和重力作用下,大廳頂部岩層崩塌,最終形成天窗天坑。

湖北省宣恩縣鑼圈岩天坑景色。(新華社)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岩溶研究所專家介紹,中國的天坑主要集中在廣西、貴州、重慶、雲南、四川以及陝西漢中。在廣西境內,百色市樂業縣境內的天坑數量最多,其中以樂業大石圍天坑為首的天坑群為全球最大的天坑群。截至目前,該縣已發現30個天坑,且大多數天坑的最大深度超過100米,其中大石圍天坑最深達613米。

中國地質調查局岩溶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遠海介紹,此次新發現的天坑不屬於大石圍天坑群,而是發育於另一個地下河系統「伏歸地下河」,但此地下河系統是否還有其他天坑和喀斯特奇觀,還需進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