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級浪漫!山東濰坊用風箏再現太空站對接 風箏之都年產值20億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4月16日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三名航天員完成任務安全返航。4月17日有「世界風箏之都」美譽的山東濰坊用長達160米的巨型風箏重現神州十三號成功與太空站對接和航天員出艙等名場面。網民盛讚「給濰坊人一根繩,他們能放飛全世界。」
據了解,山東濰坊有「世界風箏之都」的美譽,風箏在內地市佔率約80%,全球市佔率超65%。風箏年產值達到2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每年濰坊都會舉辦國際風箏會,曾創下超過一萬只風箏同時在天上飛的健力士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濰坊讓傳統技更與國際品牌、網絡遊戲結合,「顛覆式創新」成功帶動地方振興。
四大風箏產地 山東濰坊脫穎而出 年產值破20億
微信公眾號「體育大生意」指出,風箏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統的風箏講究「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四大工藝,並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流派。其中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但濰坊靠著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會、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以及各種創新嘗試成功拿下「世界風箏之都」的名片。
微信公眾號「體育大生意」報道,濰坊風箏年產值高達20多億元人民幣,在全國市佔率約80%,全球市佔率超65%。若在電商平台搜索「風箏」關鍵詞,搜索出的風箏產品幾乎都是製造自山東濰坊,即使發貨地址不在濰坊的店鋪,商品產地也顯示是在山東。
宣傳和創新是濰坊成功的關鍵,其中濰坊國際風箏會扮演關鍵角色。濰坊曾在2011年國際風箏會舉辦萬人同放風箏活動,當時以10,465只風箏同時放飛,成功刷新健力士世界紀錄。
此次引發熱烈討論的中國太空站主題風箏便是在濰坊國際風箏會委託下,由第四代濰坊傳統風箏傳承人劉志江及濰坊班墨風箏公司20餘成員製作,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
這個由資深工匠組成的團隊,花了兩個多月,透過結合傳統技法和現代數位技術的方式,逼真地展現了神舟十三號與天宮號太空站對接,以及太空人出艙太空行走的景象。
據了解,這個主題風箏寬3.5米、長8米、高3.5米、腰節長150米,整體長度達160米,分為天宮空間站、神舟飛船、龍尾3部分,其中腰節有30個圓形圖片紀錄了中國航天的成就,採用「風箏碰」等傳統製作技藝。銜接部分還採用透風性強的材質,通過電機和遙控完成模擬對街過程的效果,而模仿航天員出艙的環節則採用滑輪組和槓桿原理。
劉志江透露,自己未來也希望創作一些反映時代特色的新型傳統風箏作品,構思一些大膽主題性作品。同時,也要致力於傳統風箏的復原和修復工作,培養更多地非遺技藝的傳承人。
貴州茅台酒、抗疫志願者 在濰坊「什麼都能飛上天」
據了解,濰坊人有創意也注重知識產權的申請,目前中國擁有1500餘條風箏相關專利申請信息,其中外觀設計類700餘條,實用新型類550餘條,發明類200餘條,多半來自山東濰坊。
風箏也帶動了當地鄉村振興。中國風箏產業第一村濰坊市坊子工業發展區的王家莊子村年產值就達到2億多元人民幣,過半居民從事風箏或與風箏有關的產業,即使五六十歲、六七十歲的老人也能通過製作風箏月收三四千元。
近年來,王家莊子村吸引到不少「風箏二代」以及外省年輕人前來就業、創業,通過風箏直播帶貨、風箏短片等方式拓展銷售途徑。
目前,王家莊子村風箏產業過半收入來自電商,村裡投資500萬元建設了佔地2200平方的風箏文化創意館,也在規劃建設風箏文化產業園,提高創造轉化率、豐富產業鏈條。
風箏也能很「潮」 濰坊與電競結合
據了解,近年內地的風箏產業一直在向年輕族群靠攏,作為一個體育或文化項目將其帶入校園是方法之一。在「全國風箏之鄉」廣東省陽江市,全市30多所學校建立「陽江風箏製作技藝傳習所」和「陽江風箏傳承人工作室」。
微信公眾號「體育大生意」指出,風箏課程在寧波古林鎮中心小學也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學校擁有超5000平方米的活動場,3000平米的室內體育館,滿足各類傳統風箏和運動風箏風箏的放飛和訓練,體育老師同時也是全國一級風箏裁判員。
此外,風箏也積極跟時尚圈、遊戲、露營等旅遊業等結合。2020年,《王者榮耀》曾上線《輕風戲紙鳶》風箏互動遊戲,吸引超過8000萬人參與,玩家在遊戲裡共製作了幾十萬只風箏,「李元芳飛鳶探春」遊戲造型銷量更突破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