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聊健康|三伏天熱足40日 原來並非人人都要消暑清熱?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本周一(11日)踏入三伏天,迎來一年之中最熱的日子,相信不少人都會涼冷氣、飲凍飲、食生冷水果消暑。然而,食太多可能會引致腸胃不適,女士甚至會有月經失調的問題。難道消暑和養生只能二擇其一?是否每個人都要消暑清熱?註冊中醫師徐澤昌博士就為大家提供了三伏天養生小貼士。

三伏天出現在廿四節氣「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同,最簡單可以用「夏至三庚」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而2021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1日,三伏長達40天,當中又以「中伏」佔了20天。

徐澤昌表示,中醫認為養生講求體質,並非人人都必定需要「消暑清熱」。(資料圖片)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此時陽氣旺盛。註冊中醫師徐澤昌博士接受《香港01》訪問時提到,中醫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在三伏天可以透過天灸療法去改善虛寒性疾病,達到「冬病夏治」的作用。經常在冬天發作的疾病,例如哮喘、鼻敏感、感冒,在接受天灸治療後發作的機會可以大大減少。

現代社會中,在炎熱的天氣經常都會涼冷氣,經常受到冷氣吹襲容易出現俗稱「冷氣病」的問題,出現畏寒、手足冰冷、鼻敏感等問題。加上在夏天,很多人都愛喝冷飲、吃雪糕和生冷水果,這樣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就會容易腹痛、泄瀉,甚至女士痛經、月經失調等問題。

夏天常喝冷飲、吃雪糕和生冷水果,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容易有腹痛、泄瀉,女士甚至會有痛經、月經失調的問題。(視覺中國)

午時避免劇烈運動,可閉目養神

徐澤昌提到,在三伏天,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出汗量多,中醫認為「氣隨汗脫」,流汗過多會導致氣虛;另一方面,中醫認為「汗血同源」,在夏天的運動量都較多,不論是運動過度還是汗出過多,都會使身體氣血虧虛,導致不同的問題出現,最常見的就是中醫所謂的「氣陰兩虛證」。患者會到疲倦乏力、口乾舌燥、心煩,或伴有手足心熱、大便乾燥、小便量少色黃的情況。此時中醫會使用能益氣養陰的方藥,症狀就很快可以得到改善。

此外,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度會容易影響中醫「心」的功能,出現心煩、心悸、失眠的情況。每日的子時(晚上11時至凌晨1時)和午時(早上11時至下午1時),是人體陰陽交替的時間,此時陰陽俱虛,如進行劇烈運動,對身體的負擔極大。不論是子時還是午時,為了要顧護人體之陰陽,都應該以睡覺、休息、靜養的方法去扶助陰陽的滋生。在中午11時至1時,大部份人都因工作未必能睡覺,可試試閉目養神5至10分鐘,也有一定的養生作用。

市民在午時可採取睡覺或閉目養神的方法養生。(資料圖片)

並非人人都要「消暑清熱」?

在炎熱的三伏天,人體的陽氣相對旺盛,一旦飲食不節如經常食用煎炸、辛辣的食物,就會容易出現上火熱氣症狀,此時可服用苦瓜、冬瓜、西瓜等以消暑清熱,但也不能過食。

中醫認為,養生講求體質,並不是人人都必定需要「消暑清熱」。中醫的養生觀念,除了着重氣候的變化,也着重個人體質,如果體質虛寒的人士,在三伏天反而會感到舒服、剛剛好,就不用刻意服用消暑清熱的食物,反而要小心室內冷氣的過份吹襲。若平時感到畏寒、手足冰冷,甚至因虛寒體質而出現痛經、不孕、關節痛、哮喘、鼻敏感、泄瀉的人士,在三伏天就可進行天灸去改善體質,可大大減少虛寒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