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澳科學家新發現「龍人」 或取代尼安德塔人成現代智人最近親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中英澳科學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論文,指河北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收藏的古人類化石哈爾濱頭骨化石,實際是代表一個新的人種,命名為「龍人」(Homo longi sp. nov.)。
研究團隊認為,龍人與大荔人、金牛山人、華龍洞人、夏河人等構成東亞地區特有的一個新演化支系,該支系可能是現代智人(Homo sapiens)最接近的親戚,為探討和推動國際智人起源問題提供新的確鑿證據。

龍人及其棲息地復原圖。(Cell Press)

據介紹,長期以來,現代人類智人的起源一直存著著爭議。在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期的非洲和歐亞大陸上,有其他幾個人種與智人共存。這些已經滅絕的古人類有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納萊蒂人(Homo naledi)、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和直立人(Homo floresiensis)等,他們與智人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充滿爭議。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河北地質大學客座教授倪喜軍在受訪時介紹,哈爾濱頭骨化石從整體來看被保存得非常完整,「可以說就是亞洲目前發現的、在這個時間段內的最完整的人類化石,如果放到全世界去比較的話,它也是最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之一。」由於其完整性,所以包括眼眶內部、鼻甲骨、顱骨底部等精細結構都得以保存,可見到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兼具古老型人類特徵,同時又有非常進步的特徵。

龍人頭骨化石。(澎湃新聞)

古老型人類特徵的部分包括有頭骨化石的眉脊非常粗壯,整個頭骨如果從側面看很矮很長,不像現代人類一樣高高隆起成球形,吻端相對於智人來說也很寬很厚。至於進步的特徵則是頭骨化石眼眶下面的顴骨比較矮平,還有吻端向後縮到腦顱下方,此外,頭骨化石的腦容量達到1420毫升,是屬於智人的腦容量範圍。

倪喜軍表示,研究團隊認為頭骨化石的主人是一名男性,年齡大約50歲,生活在一個森林覆蓋的衝積平原環境中,隸屬於一個小規模社區,「和智人一樣,它們捕獵哺乳動物和鳥類,採集水果和蔬菜,甚至捕魚。」考慮頭骨化石主人的體型可能非常巨大,再加上其被發現的地點,研究團隊認為龍人可能已經適應惡劣環境,使他們能夠分散在亞洲各地。

龍人頭部復原圖。(澎拜新聞)

研究團隊利用演化生物學中最常用的系統分析方法,建立大型數據庫,就列出600多個特征,再比較將近100件頭骨、下頜標本,最後經過超算系統進行超過3萬億次的計算,成功得出一個系統關系樹,確定龍人的家譜位置。根據家譜,研究團隊確定龍人跟原有的大荔人、金牛山人、華龍洞人、夏河人等,構成東亞地區特有的一個新的演化支系,與智人是一個姊妹群的關系,擁有一個最近的共同祖先。研究發現,智人和尼安德塔人之間的分異時間,可能比一般認為的還要早40萬年,大約超過100萬年前。

從左至右分別是北京人、馬壩人、金牛山人、大荔人、龍人。(Cell Press)

值得一提是,命名為龍人的原因,據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河北地質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季強透露,一來是頭骨化石產自黑龍江省,故以地名命名,二來就是要突顯出是中國的化石,「我在化石命名時喜歡別人一看到這個名稱時就知道是中國的化石,簡明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