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中文系主任稱遇害同事「求仁得仁」 孔子原本想表達甚麼?

內地著名高等學府上海復旦大學早前發生一宗兇殺案,教職員姜文華疑似不滿被解聘,持刀將數學院黨委書記王萬象割喉殺死,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朱剛近日在官網發布題為「求仁得仁,萬象安息」的悼念文章,其中「求仁得仁」一語引起爭議。

文章原文稱:「萬象遇害十日,校方有此說明,以正視聽。當初事發突然,行兇之時並無目擊者,而死者已矣,兇手在警,亦無從問得事實也。然謠言疾起,毀謗日滋,長篇大論,有如宿構,其勢洶洶,席捲全網。唯復旦師生,不為所動。此豈愛校心切,可以罔顧事實?實賴萬象人品口碑,在周圍人心目中屹立不倒。君子之澤,三世不斬,區區十日,又何足道。仁者不壽,吾儕所慟,求仁得仁,萬象安息!」
據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求仁得仁」的意思為求取仁德即得到仁德,語本《論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後指如願以償。
現代用法多為貶義
其實「求仁得仁」一語在現代語境下更多為貶義,多形容為罪有應得、自作自受,例如星雲法師就曾指台灣前總統陳水扁貪腐入獄是求仁得仁,因此朱剛的文章曝光後即引起爭議。
前《南方都市報》資深編輯余少鐳發文考究「求仁得仁」在原典的意思,指出朱剛的用法不符原意。
《論語.述而》的原文記載如下:(子貢)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賢人也。」(子貢)曰:「怨乎?」(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余少鐳指,這段典故講及殷商末年孤竹國伯夷、叔齊兩兄弟的故事。兩人在父親死後互相推讓,均不肯任國君,於是隱居起來。後來兩兄弟投奔西伯侯姬昌,遇上姬昌兒子姬發準備發兵伐紂,兩兄弟認為這樣做不忠不孝,於是苦諫勸阻,險被處死。最終姬發伐紂成功,創建周王朝,兩兄弟決定「不食周粟」,就到首陽山裏採野菜度日,最終落得活活餓死的下場。
姜文華友人描述自己印象中的他(點選大圖瀏覽):
「得仁」的結果應是「求仁」者願意接受
余少鐳解讀稱,孔子的意思是伯夷、叔齊兩兄弟一輩子想追求仁德,最後用這種方式成全了仁德,怎麼可能會後悔。在歷史上,凡是不同流合污者,最後大都得餓死,這是他們兩兄弟應該並且能夠預料到的,所以他們不會後悔。「求仁得仁」原意的關鍵在於最後「得仁」的結果,是「求仁」者應該、或者可能預料到的,而且是願意接受,無怨無悔的。
余少鐳續解釋,放在王萬象遇害一事上,王萬象一生「求仁」,但因為不明原因被屬下刺殺身亡,這絕不是他應該或能夠預料到並能坦然接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