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長安城到底有多宏偉氣派?面積更勝羅馬 曾是全世界最大城市
現在很多人都住在大城市裡,覺得城市很大,但對於唐長安城這樣一個歷史上的空間,我們很難去想像它的體量。或許幾個數據,能夠帶給我們實際的感受。(以下內容節錄自《文明的密碼——跟着考古小學家穿越中國歷史》。)
文: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等著
漢長安城牆裡的面積約34平方公里,城牆外側還修了龐大的上林苑,上林苑東到藍田,西到周至,南到南山,北到渭河,文獻記載是300餘里,也有說400餘里,相當於今天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長安的旁邊,還修了大量的帝陵,帝陵旁是很大的陵邑。
我們之前講了,為了強幹弱枝,漢代的中央政權把東方豪族遷過來,安置在陵邑裡,這些陵邑的人口同樣也歸長安管理。長安城再加上上林苑、陵邑,有將近3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都屬於長安首都圈,放到全世界來說,它比羅馬還要大。唐長安城的面積更是空前。唐長安城有宮城、皇城,還有龐大的外郭城,外郭城城牆裡的面積是84平方公里,它是漢長安城面積的2.4倍左右,比73平方公里的北魏洛陽城還要大1.2倍,而隋唐洛陽城是45平方公里,唐長安城是它的將近2倍。
一直比較下來,可以比較到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的城牆裡只有60平方公里,唐長安城是它的1.4倍。也就是說,唐長安城的面積一直到很晚才被後來的城市超過,而在當時,它無疑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唐長安城格局宏偉,其大有跡可尋,按圖放大細看其城市設計
這裡,我們只給出了唐長安城城牆的範圍,實際上在它的旁邊,尤其是北邊,還有大範圍的禁苑。禁苑是只有皇帝才能出入遊玩的地方,它東邊一直擴張到滻河、灞河,北到渭河,南邊一直頂到唐長安城的北牆,面積很大,有上百平方公里,甚至有人估計有二三百平方公里。因此,就宏偉廣大而言,唐長安無出其右。
體現秩序和等級的南北軸線
我們都知道,北京是有中軸線的:從永定門開始,一直向北,經過前門,到天安門、午門,再到太極殿,然後到中和殿、保和殿,出神武門,到景山,之後過鐘樓、鼓樓,一直到現在的奧林匹克公園。
梁思成先生說,明清北京城的偉大就體現在一條軸線上。很多人不知道,這條軸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早,最起碼在唐長安城的設計上,宏偉的佈局就是通過軸線體現出來的。這裡說唐長安城實際並不太確切,應該說隋大興唐長安城。隋開皇時期,人們認為漢長安城做了太長時間的首都,地下水鹹鹵,不能飲用。《隋唐嘉話》裡記載,隋文帝夢到洪水沖了長安城,所以決定在龍首原南側重修這座都城,當時派宇文愷做的設計。
設計時,首先就確定了一條南北向的軸線。軸線的最北端修宮城,宮城的南側是皇城,皇城外是更龐大的外郭城,我們現在所說的84平方公里就是指這個範圍的面積。在軸線最頂端的,是最權威的皇帝所住的宮城,軸線一路下來,是一系列門:首先是承天門,然後是朱雀門,最後是明德門。軸線兩側分佈里坊,當時稱作「六街一百零八坊」。
延伸閱讀|陝西發現秦始皇政務大殿遺址 「荊軻刺秦王」或發生在此
里坊數當然不是一成不變,長安是在幾百年間不斷修建而成的。就像外郭城,一直到唐開元年間才最後閉合。這些里坊也是分分合合,從一百零八坊到一百一十坊,還有一百零九坊。里坊有大有小,在軸線終邊兩側的四牌坊是最小的,皇城東牆以東和西牆以西的幾列坊最大,而在皇城以南,四牌坊的旁邊坊次之,所以分成了幾個等級。因為有軸線,有規劃,所以長安城內城市秩序井然。甚麼人住甚麼地方,住多大的面積,實際上都有規定。比方說,皇城和宮城東西兩側里坊裡住着的人都比較高貴,而其他地區的居民可能多是普通官員、老百姓。居住上的秩序,正是通過軸線來體現的。
唐長安城有軸線,那漢長安城有沒有軸線呢?漢長安城也有,只不過和我們現在所認識的軸線不一樣。通過考古,我們發現漢長安城的四邊有門,每邊有三個門,不過在四邊十二道門中間,只有東側三道門的門外有闕。甚麼是闕呢?北京故宮午門兩邊伸出來的兩棟建築就是闕。現代人喜歡講門面,那麼闕就是這個門面。在故宮裡,只有南邊的午門有闕,北邊沒有,東邊和南邊也不會有,總之,哪邊有闕,哪邊就是正方向。
延伸閱讀|河南三門峽市發現秦漢至明清時期大型古墓群 出土文物逾2千件
漢長安城正方向朝東,當時一開始建設的時候,軸線是東西向的,是霸城門和直城門的軸線,在軸線的南側是長樂宮和未央宮,是當時最重要的宮殿之所在。軸線北側就是次一等的宮殿,比如桂宮、北宮和明光宮,這三個宮再往北,才是老百姓的閭里。不過,到了漢代中晚期,漢長安城的方向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到元成哀平這四個帝王時,長安城方向的變化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覆,最後王莽篡位,長安城變成了一個南北向的城市。這個城市的軸線,應該是經過中間的廚城門,一直向北延伸到三元的天井岸,向南穿過了南郊禮制建築,更往南一直到了秦嶺,可能有70多公里。這條軸線所確定下來的制度,就被後世都城所遵循。
我們還可以說說東漢的洛陽城,它被覆壓在北魏洛陽城之下,所以我們對它的了解並不是太多,根據文獻記載,它有南北二宮,所以是否有南北軸線還不好講。但是東漢帝陵裡是有南北軸線的,並影響了北魏洛陽城和在這之前的魏晉洛陽城及其後的鄴城,再往後集中體現這一秩序的,就是唐長安城。
軸線的秩序確定後,一直傳承,到了宋的開封、元的大都、明清的北京,這條南北居中而行的軸線,一直得以延續。「中國」稱之為「中」,在我們的建築、都城上,這個「中」非常重要,通過「中」才能體現它的秩序、等級,還有宏偉的氣勢。
想像一下,在今天的北京,我們通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門,從永定門一路走,過了午門,來到太極殿,會被這龐大的氣魄所震懾。而我們穿越回到唐代,從明德門,經過天街,一直到朱雀門、承天門,再到達太極宮時,宏偉的太極宮建築也會讓我們目瞪口呆。
延伸閱讀|「夏朝」究竟是傳說或真實存在? 內地展開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
最後也是最大的里坊城市
漢唐長安城的等級和秩序如此嚴謹,那麼當時老百姓住哪裡?宮殿在哪裡?又是通過甚麼樣的制度來維繫城市的秩序呢?前文講過,漢長安城有34平方公里,但大部分都是宮城,像長樂宮、桂宮、明光宮、北宮這一系列的建築,已經佔了大量的面積,多是宮廷人員在居住。另外,東闕甲第、北闕甲第這些地方,是高級官員在居住,而老百姓大多住在陵邑。
這種居住體系到唐長安城時期有了較大的變化。宮城和皇城的面積在整個城市佔的比重已經很小,大量的建築是里坊。里坊居住的有官員,也有老百姓,里坊四邊有門,實施門禁制度。在唐太宗以前,每晚有人喊「開門嘍,關門嘍」,以喊話的形式來確定關門、開門的時間。關門之後所有人都不能進出了,這就是宵禁。
延伸閱讀|【多圖】唐「九成宮」遺址考古 發現疑似唐高宗與武則天寢殿
唐太宗以後,宵禁的形式變為擊鼓,比如從承天門開始敲,之後一鼓一鼓地傳聲過來,將人攆回里坊。所以,入夜之後,城裡基本是空空蕩蕩的,人們在閉合的小里坊裡各幹各的。里坊裡是甚麼樣子的呢?通過考古勘探,我們確定了里坊的大小、里坊的門和道路等系統。里坊中有十字街,十字街裡還有更小的街道,街街岔岔,房屋林立。住在里坊的有老百姓,也有大量官員,比如白居易就住過大雁塔旁邊的里坊。
同時,里坊中還有很多寺院,它的管理實際上與里坊是一致的。早上里坊開門,晚上里坊關門,這些寺院裡的僧人和其他人一樣,按時開門,按時關門,還要按時記錄。這種嚴格的制度,並不適合商品經濟的發展,所以到後來實際上也慢慢被打破了。
最後,宋代推倒坊牆,再也不用這種嚴密的管理制度,改換更適合經濟發展的街巷制。唐長安城也就成為最後也是最大的里坊制城市。
書名:文明的密碼——跟着考古小學家穿越中國歷史
作者: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等著
【本文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