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古代中國文人筆下的南方冬天
受到寒流影響,各地氣温驟降,如台灣這般往年冬天少有下雪的地區,也迎來2021年的第一場初雪:台北陽明山、宜蘭太平山於1月8日紛紛變成銀白世界。
對於不容易看到雪景的南方人來說,這難得的降雪當然要好好追雪觀景一番,就算戶外氣温再低,也澆不息南方人賞雪的熱情。古往今來的文人寫下不少讚美南方冬日的詩作,南方究竟哪裏特別?
中國大陸北方的冬天,由於落葉加上層層積雪覆蓋,缺少生機。相對較温暖的南方,即便是冬日也依舊綠意盎然,雖然近年不少網友表示北方的乾冷是「物理攻擊」,南方冬天的濕冷是「魔法攻擊」,但整體來看,南方的冬天還是比較温暖的。
像是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年)的詩作《早冬》,可以一窺農曆十月江南初冬的天氣有多麼温暖:「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乾漠漠沙。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此時卻羨閒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生於河南的白居易,因貶官曾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宛如春天的南方冬日景色讓他印象深刻。除此之外,白居易還曾寫《負冬日》,描述冬日的暖陽:「杲杲(音稿,明亮的樣子)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形容陽光温暖的樣子)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白居易相當鮮活地描繪出冬日曬太陽的閒暇,而這樣的情景大約在南方較容易看到。今日網友在比較中國南北方的冬天差異,也能看到南方的暖陽對於南方人有多麼重要,還專門編出了段子:「北方人的冬天:外面好冷啊,我們趕緊進屋吧;而南方人的冬天則是:屋裏好冷,我們出去曬曬太陽」。
南宋詞人韓元吉(1118-?)則對江南冬日的臘梅情有獨鍾,詩作《菩薩蠻.臘梅》:「江南雪裏花如玉,風流越樣新裝束。恰恰縷金裳,濃薰百和香。分明籬菊豔,卻作粧梅面。無處奈君何,一枝春更多」。
由於緯度氣候,中國大陸南方的嶺南地區(廣東省、廣西省與海南省),還有台灣的四季變化並不如北方分明,更難見到降雪美景。不過台灣於清代時期,因恰逢小冰河期(1550-1770年,其中1650-1700年最寒冷),不少來台文人留下相當難得的降雪文獻。
重新編修《台灣府志》的高拱乾,與遷居入籍台灣的舉人王璋,皆以詩紀錄北台灣基隆的降雪景色,不約而同以《雞籠積雪》為題:「北去二千里,寒峰天外橫,長年紺雪在,半夜碧雞鳴。翠共峨眉積,炎消瘴海清;丹爐和石煉,漫擬玉梯行」、「雪壓重關冷,江天儼一新。乍疑冰世界,頓改玉精神。瘠壤皆生色,空山不染塵。寒光如可借,書幌歷冬春」,如實描述已成冰雪世界的基隆。
根據《福建通志台灣府》的記載:「癸亥(1683年),十一月,雨雪,是夜冰堅厚寸餘,冰雪台灣從來未有」可知基隆這場大雪發生於1683年,恰好與施琅(1621-1696年)攻滅明鄭同一年。這一年冬天南方的降雪範圍遍及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與海南非常廣泛,中國史學者將其稱為明清小冰期,可與蒙德極小期(1645-1715年)對應。
通過文人的詠雪詩作,可以感受到南方冬天的特色,與白茫茫一片的北方有着不同的風情;而閲讀歷史文獻能多少得知過去南方的氣候變化與降雪紀錄,將詩作與文獻相結合,將會對南方的冬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