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蒙漢交融的山西元墓 罕為人知的元代墓葬
201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朔州市文物旅遊局,對於沙塄河鄉官地村曾遭盜墓者光顧的元代墓進行搶救發掘。發掘後的研究報吿於近日刊出,使得外界終於能夠欣賞該墓室裏的精美壁畫。而山西地區出土的元代墓葬,以墓室壁畫結合仿木結構裝飾最具特別,其墓葬藝術風格擁有着蒙漢文化交融的特色。
元代的喪葬特色
據史料載,元代皇室與宗室貴族皆行「秘葬」,讓元墓的發現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使至今出土的元墓數量,與其他朝代相比寥寥無幾。但從現有發掘的墓葬顯示,無論是蒙古人、漢人,主要的下葬方式為土葬與火葬,蒙古人土葬,主要是有無論死在何處,都要把遺體帶回故地埋葬的觀念。
而蒙古人火葬,則與佛教有關。據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城市人家不祠祖禰,但有喪孝,請僧誦經,喧鼓鈸徹宵……孝子家眷止就寺中少坐,一從喪夫燒毀,寺中親戚飲酒食肉,盡禮而去。燒畢,或收骨而葬於累累之側者不一。孝子歸家一哭而止,家中亦不立神主。若望東燒,則以漿水、酒飯望東灑之;望西燒,亦如上法。初一,月半,灑酒飯於黃昏之後」,文中所說的「城市人家」,指的就是蒙古貴族。
元代墓室壁畫呈現死者宗教生死觀
元代的墓葬不似中國其他朝代,有嚴格的形制規範,從墓室建築材料與結構上,可粗分為磚室墓與石室墓兩種。元代墓室壁畫主要分布於墓室牆壁、甬道與墓頂等處,構圖上講究對稱。壁畫題材主要圍繞着墓主生前的食衣住行,從描繪的日常生活、娛樂活動,展現墓主對死後世界的宗教觀。
墓頂壁畫,多繪祥雲瑞鶴、星宿圖、仙人圖及花卉等,與平面壁畫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自下而上完成了墓主人由生到死的兩個世界的過渡,充滿着昇天極樂的精神概念。像是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其墓頂的南面、東北面、西北面分別繪有三隻鶴,呈現死者對於「駕鶴雲遊」的嚮往。另一種墓頂會以裝飾帶的形式從上而下繪製裝飾,比如山西新絳縣寨裏村元墓,其墓頂繪製仿木結構藻井,往下則繪以纏枝花草做裝飾,壁畫上的框條則繪有鶴飛雲天、花草圖案等。
蒙漢文化在墓葬交融
而在山西省與內蒙古地區所發現的元墓,其特色是內部裝飾多仿木磚雕壁畫,這主要承襲宋金以來的墓室風格,整個墓道、墓門、墓頂與墓室都充滿着仿木結構磚雕、壁畫彩繪。
山西官地村這座曾被盜的元代墓,即呈現上述特色。外型為凸字型磚室墓,墓室內皆使用雕刻、繪畫出梁、枋、斗栱、椽、檐等仿木結構形制,牆上皆有裝飾色彩繽紛、畫工精細的彩畫。靠近棺床旁的牆上則以墨彩為框,內繪有寫意山水畫,代表着墓主有隱逸之風,這樣的裝飾風格與山西大同市出土的元代墓葬風格相近。其中最為精美的壁畫為東壁上的4個侍女,人物型態各異、線條流暢、色彩豔麗,其衣飾也呈現元代當地婦女的時尚與潮流。
墓室廊道轉角柱頭上均有斗栱,為「把頭絞項造」(為一種特殊的柱樑結合方式,也可視為特殊的斗拱,唐宋前較常見,元以後少有),這種在墓室裏設置簡式斗栱的方式,與山西地區的金代墓葬類似。山西元墓中的主流隨葬品仍是瓷器、陶器、銅器,另有木器、鐵器等,只在個別墓葬中出現了元代典型器 物高足杯和鼓腹蓮花蓋罐,大同地區的隨葬品組合更具地域性特徵。
目前在山西地區所發現的元代墓葬,其墓室壁畫多呈現出蒙漢文化交融的特色,如壁畫主題為儒家忠孝節義,或遊牧騎獵、日月星辰等,即側面反映出元代山西地區社會的主流文化特色。但因為墓室、陪葬品的整體風格並非單一的蒙古,或是漢人文化風格,也讓學者仍無法準確判斷該地區的元代墓主其族別,不過山西官地村這座元墓有墓誌出土,相信能為山西地區的元墓考古帶來進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