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導演龍安志:希望「功夫」打開中美交往新大門
四十多年前的1971年,在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乒乓外交」曾為中美兩國外交關係發展打開大門,並由此書寫了兩個大國交往的一段佳話;40多年後的今天,當中美兩國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走向新冷戰之際,美籍在華導演龍安志(Laurence J. Brahm)則希冀通過新的嘗試——功夫外交,來打開中美交往的新大門。
12月18日,由龍安志執導、歷時兩年拍攝完成的紀錄片《尋找功夫》,在三里屯CHAO藝術中心舉行了北京點映及主創見面會媒體專場。該系列作品包括《尋找功夫》紀錄片電影、《尋找功夫—三十六計》和《尋找功夫—中國傳統價值觀》系列短片,由中國日報網策劃出品。
在這部80分鐘的紀錄片中,導演龍安志作為「尋找者」親自出鏡,實地造訪北京、天津、河南、香港、美國加州等地,深入少林寺、陳家溝、精武鎮等武術勝地,採訪各國武學大師、年輕武俊和資深學者,從一位資深功夫愛好者的視角,探索功夫的起源與發展、武學思想與中國精神,以及功夫對世界各國格鬥術的影響,探討功夫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提到功夫,可能很多人會聯想到李小龍、霍元甲,或者是《葉問》系列電影、《精武門》等,龍安志也坦言,自己創作這部片子,靈感即是來自於霍元甲和李小龍。「霍元甲讓我了解了『忍』,克服自己身體的弱點,而李小龍的《精武門》是我最初了解霍元甲和中國功夫的電影。我本人一直特別崇拜李小龍,我也學過截拳道,因為李小龍不止是一個武術家,更是一箇中西文化的橋樑,他將中國的功夫帶入西方,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文化。」
鑑於此,龍安志希望《尋找功夫》能在今天「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文化」方面有所助益。所以在該片中,為拉近與年輕人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距離,特意融入了不少說唱等現代與年輕化的元素。「雖然功夫是可以跨越大洲,跨越文化,跨越種族,跨越性別,跨越年齡的,但要讓人們願意去觀看,尤其是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還是需要一些新的元素和傳播技巧。」
放映結束後的交流提問環節,媒體及影評人提到了很多切實的問題,比如:隨着功夫在中國本身的式微,再加上不少人利用功夫來博眼球賺流量,功夫如何承擔起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介質和載體的角色?《尋找功夫》對中國文化的底藴進行了很深入的剖析,這些內容對中國觀眾而言是容易理解的,但其他國家的受眾來說會否過於艱澀難懂?
對於這些問題,龍安志表示,功夫的價值觀其實是宇宙的價值觀,它強調尊重,強調止戈,也強調中道,這些價值觀是普世的。而面對中美的交惡,龍安志亦表示,「當今世界亟需一場新的乒乓外交,重新啟動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交流、拋開刻板印象的溝通。文化和體育運動可以提供一個讓國家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的平台。這就是功夫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