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40年】從羅湖商業城到網紅文青店 看港人北上消費轉變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深圳速度」舉世聞名。深圳毗鄰香港,兩地民眾互動頻繁。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粵港互相實行「封關」措施,旅遊文化交流陷入停滯狀態。在此之前,不少香港市民一直都有北上消費習慣。
回顧多年來港人在深圳消費旅遊的轉變,也許能一窺深圳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如何發展成為中國最發達的現代化城市之一,同時又能打造文創氛圍。

羅湖口岸是聯結香港和內地的「第一口岸」。圖為羅湖橋。(新華社)

九十年代初期,香港經濟蓬勃,內地物價相當低廉,吸引了大批香港市民「貪平」北上消費旅遊,一河之隔的深圳自然是港人最常去的地方。上一代北上除了飲飲食食、唱歌娛樂、美髮美容,還喜愛按摩順便尋花問柳。農歷新年前夕,不少港人也喜歡到珠三角一帶辦年貨。

內媒《南方都市報》在2007年的一篇報道中,曾這樣描述港人北上消費情景:

對很多港人來說,現在的周末是這樣度過的:早上過羅湖口岸到深圳喝早茶,然後去粵曲社唱戲,接著喝下午茶,晚上去夜場唱歌,宵夜,然後找家桑拿按摩室按摩,按兩個鐘只需60元,還可以免費睡一覺,第二天再去購物,最後心滿意足、大包小包地回家。
羅湖商業城毗鄰深圳站及深圳地鐵羅湖站,商業城樓下的是羅湖汽車站,曾經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資料圖片)

羅湖商業城的輝煌與沒落

1992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下,大量港資湧向深圳。1994年竣工的羅湖商業城連接羅湖長途客運站、火車站、羅湖口岸,但最初卻因顧客寥寥要打出「2年免租」的優惠。

1997年香港回歸成為轉機,兩地通關便利化掀動了港人過關消費的熱潮。當時深圳地鐵尚未開通,北上港人難以分流到市內其他商業區。如此一來,羅湖商業城經歷了它的「黃金時期」,在這幢7層高的大樓內,購物、美容美髮、飲食、桑拿按摩應有盡有。但幾乎所有食舖都是同一種風格:茶餐廳。「這裏是香港人的天下,港人佔到了顧客中的八成以上。」

從江西老家到深圳經商的盧女士,曾瞄準香港人喝茶的習慣,在羅湖商業城做茶葉生意。她在2007年接受內媒採訪時提到,「開始的時候,香港人都不問打折,基本挑好就付錢。」1998年至2000年間,她的店每月純利潤可達十幾萬元人民幣。

不過,羅湖商業城後來逐漸成為假冒商品的聚集地,與銷售假貨的北京秀水街市場、上海襄陽市場「齊名天下」。去商業城買「A貨」和假貨一時之間成了深港許多消費者的共識。2001年前後,羅湖商業城被指責是冒牌貨銷售中心,到2004年後出現衰退跡象,人流量大幅減少,後來亦成為當地政府重點整肅的對象。

▼圖輯|深圳羅湖東門商業區的今昔對比(點圖放大)▼

+3

【話你知.港人北上消費數據】

2000年:港人到深圳人均消費420元

香港政府統計處自2001年4月首次刊登有關「本港居民到內地作私人旅行的消費開支」的專題文章,其後每年於本月刊提供有關的最新分析,直至2015年11月。相關專題文章記錄了2000年至2014年的情況。統計處指,因為數據不足,近年來已不再更新。

根據上述刊物,2000年本港居民到廣東省作非旅行團形式的私人旅行消費開支總額當中,深圳佔36%(66億元),而廣東省其他地方(深圳除外)則佔總額的64%(118億元)。港人到深圳作非旅行團形式的私人旅行(大部分為短期的旅程),每人次的平均消費開支約為420元;到廣東省其他地方則約為850元。

具體消費開支方面,政府統計資料估計,2000年港人用於住宿及膳食佔58%(106億元),娛樂、交通及其他服務佔31%(57億元),購物則佔11%(21億元)。

在購物方面,港人到內地普遍購買的商品,包括茶葉、香煙、中藥材、衣履、手袋、窗簾及床上用品,以及影碟機。在服務方面的主要開支,包括交通費、哥爾夫球場費用、卡拉OK開支、遊樂場的入場費、牙醫服務費用、健康中心和桑拿中心的費用。

2014年:港男北上人數比港女多逾15%

及至2014年,統計處統一計算,本港居民到廣東省(包括深圳)作私人旅行的消費總開支為 287 億元。而在2010年至2014年,港人到深圳作私人旅行的每人次平均消費開支分別約為370元、400元、420元、450元、430元。

從數字上看,人均消費開支與2000年相差無幾。但值得留意是,2000年港幣幣值仍高於人民幣,100元港幣可兌換約106元人民幣;2006年末到2007年初,港幣兌人民幣交易價格跌破1比1水平;2014年,100元港幣僅可兌換約80元人民幣。港人大舉北上消費的熱潮漸退,內地往香港消費的人數卻不斷增加。

民眾在深圳福田口岸排隊准備過關前往香港落馬洲支線口岸。(中新社)

而在購物方面,2014年港人以非旅行團形式到廣東省作私人旅遊時普遍購買的商品包括食品、手信、衣履、家庭用品及藥材。在服務方面的主要開支包括交通費、醫療費用、按摩費用及在卡拉OK的開支。

按年齡分析,2014年50至59歲年齡組別的人士佔本港居民到內地作私人旅行總人次的比例為 26%,為各年齡組別中最高。此外,當年到深圳作私人旅行的男性比例為58%,相較女性42%的比例高逾一成五。

民眾從香港落馬洲支線管制站前往深圳福田口岸。(中新社)

年輕一代蒲深圳:去網紅Café打卡

將目光放到當下,年輕一代已不再去羅湖商業城,到深圳玩樂的活動範圍也不受限於羅湖區,而是遍布福田區、南山區、寶安區等區域。

在網上搜尋「深圳好去處」或「深圳打卡」,可以看到推薦場所和熱門地基本都是一些網紅餐廳和酒吧Café,或者是藝術文青風打卡地,偶爾也會出現風景優美的公園和海灘,非常多元化。除了吃喝玩樂,也有不少人選擇去看展覽、觀賞話劇、逛書店、遊文創園、攝影賞花,享受悠閒。

▼相關圖輯|深圳荷蘭花卉小鎮暗藏中國式園林Cafe▼

+5

港人北上消費模式和地點的轉變,有90後和00後自身喜好特點的因素,也得益於跨境交通不斷完善,同時還反映了深圳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

在跨境交通方面,港深之間第二個有鐵路連接的福田口岸,以及靠近南山區的深圳灣口岸均於2007年開通,起到分流作用。2018年,深港高鐵開通後,深圳福田中心區的福田站與香港西九龍站相連,成為港人北上更便捷的方式。

而縱觀深圳發展歷史,除了經濟模式不斷優化,其中心區也不斷轉移。每一次城市新中心區的規劃,也會帶動該片區產業、資金等資源往新中心區走。

▼圖輯|深圳各區購物中心及商場(點圖放大)▼

+3

羅湖是深圳第一個中心城區,也是深圳商業的發源地。而在1996年至2010年間,深圳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布局,指出福田是深圳的市中心。2010年至2020年間,深圳城市總體規劃將後海、前海、寶安中心規劃為新城市中心。不難看出,深圳的發展重心是一路西移。

相關數據亦顯示,2004年的深圳,僅有城市廣場、金光華廣場、萬象城三座真正意義上的購物中心。今年7月公布的《深圳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則顯示,近年來深圳5千平方米以上的購物中心已超過120個,從羅湖、福田中心「一路向西」到南山、寶安商圈。

▼圖輯|深圳的文創園及創意社區(點圖放大)▼

+4

值得一提是,深圳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態勢迅猛,也源於深圳政府高度支持。2008年,深圳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計之都」稱號,是中國首個入選城市。深圳市認為,設計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台,每年拿出5億元人民幣專項資金,支持創意文化產業發展。

據了解,目前深圳市經認定公布市級以上(含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共有61個。2018年深圳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621.77億元人民幣,佔深圳市當年GDP的比重超過10%。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在這座城市的發展中佔據了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