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仁壽黑龍灘水庫水位下降 唐代大佛罕見完全露出水面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位於四川省仁壽縣黑龍潭鎮四新村的一尊唐代大坐佛和周邊的千佛造像,近日因黑龍灘水庫水位下降,罕見完全露出水面。

大佛佛頭因被破壞,長滿茂密植物。久而久之,當地人也鮮有人知。(網上圖片)

黑龍灘水庫邊的佛像,統稱四新村「千佛岩摩崖造像」,屬於不可移動文物,建於唐代,共16龕、195尊,分佈面積1萬餘平方米。當處於豐水期時,大部分摩崖造像被淹水下,大佛全部露出水面的情況今年還是首次出現。大佛附近開鑿於古代的龕窟也重見天日,右側由清代知縣史致康題詞「樂善不倦」雕刻在崖壁上還清晰可見。

相關資料記載,崖上有漢代崖墓群和遠古人居住過的大小洞穴30多個。大洞內有石床、隔牆等達到數十平方米大,小的也能容納數人。這尊重新露出水面的唐代坐佛為彌勒像,座高16米,肩寬7.2米,高浮雕,寬衣博帶,右手執念珠擱膝,善跏趺坐於素面台基,其高度在四川省內排名第十二位。

清代知縣史致康題詞「樂善不倦」雕刻在崖壁上還清晰可見。(網上圖片)

因為修建黑龍灘水庫,這尊大佛和周邊的石窟一起淹沒於水下。再因為水庫水位平時較高,大佛身體近年極少露出水面,只在天氣好、水面清的時候才隱約可見。而大佛佛頭因被破壞,長滿茂密植物。久而久之,當地人也鮮有人知。

為何黑龍灘水庫會有大量摩崖石刻?當地文物工作者徐成村介紹,古代石刻多開鑿於交通要道,而據《仁壽縣志》記載,「唐武德初此地曾設縣治,名:唐福縣。廢縣後,定名:唐福鋪,恰是仁壽至成都的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