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海軍陸戰隊】陸海空直搗金湯 解放軍如何取勝攻下一江山島
朝鮮戰爭尚未結束之際的1952年,解放軍便已經在思索如何重新開展「解放台灣」的大業,只是礙於半島戰事未停與缺乏足夠海空軍,大業只能繼續擱置。不過,在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1969年)就任美國總統後,渠宣吿解除「台海中立化」、鼓動台灣派軍騷擾,甚至劫奪外國商船,嚴重威脅大陸沿海;加上蔣介石有意與美國簽署軍事條約,因此攻取台灣與其他國民黨部隊據有的島嶼,遂成了中共刻不容緩的嚴肅課題。
幾經辯論後,中共高層立下「從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島進攻」的戰略,解放軍也依照總參謀部「力量向前伸」的方針,開始着手擬訂收復沿海島嶼和爭奪沿海制空權的計劃。1954年9月,解放軍先向福建金門發起「九三炮戰」,結果台灣與美國於12月正式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逼得周恩來出面痛斥這是美國「企圖利用這個條約使它武裝侵佔中國領土台灣的行為合法化,並以台灣為基地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和準備新的戰爭」。
為避免《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適用範圍納入閩浙各島,中共決定以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先將浙江外海的大陳列島給攻下。1954年8月,華東軍區成立浙東前線指揮部,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擔任前線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不過有鑑於1949年金門島古寧頭登陸戰的失利,因此如何攻取大陳列島、何時攻擊、從何處登陸突破,遂成了缺乏聯合作戰經驗與登陸工具的解放軍,得優先解決的難題。
當時大陳列島上既有超過2萬名國民黨部隊駐守,火力不容小覷,又有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以「西方公司」為化名扶持的「反共救國軍」遊擊武力巡弋,同時更是「中華民國浙江省政府」的流亡中樞,頗受蔣介石重視,倚之為「反攻大陸」的前哨基地。因此解放軍內有不少將領主張一舉直搗大陳列島,如此一來周邊其他小島自可順勢拿下。然而張愛萍考慮到渡海作戰難度高、這又是解放軍首度三軍聯合作戰,無論就戰略或軍事層面來看,都只許勝不許敗,因此拍板決定先從距離最近、又屬大陳列島北方門戶的一江山島打起。
一江山島雖是個面積僅有約1.24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上頭卻修築了極為堅固的防禦工事,又有154個火力點,因此到底要投入多少兵力進行登陸戰,這又引起激烈爭論,最後解放軍才決定調遣17個兵種、28個戰術群、火炮119門、高射炮60門、各式艦艇188艘、以及多架轟炸機與強擊機的龐大軍隊進行作戰。接着為了保障奪島登陸戰能順利奏捷,解放軍自8月起便派遣軍機飛臨一江山與大陳列島上空偵照,自11月開始輪番轟炸,沉重打擊了國民黨駐軍的補給與士氣。
根據統計,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0日間,解放軍空軍與海軍航空兵先後出動226架次軍機轟炸大陳列島與一江山島,魚雷快艇也不停出擊突襲,結果創下11月14日擊沉台軍千餘噸驅逐艦「太平艦」、還有1月10日擊沉「中權艦」坦克登陸艦、「洞庭艦」炮艦、重傷「衡山艦」修理艦與「太和艦」驅逐艦等輝煌戰果,令台灣不敢再派遣海空軍支持浙東島嶼,制海權與制空權就此拱手讓出,替解放軍登陸掃清了障礙。
而最讓蔣介石心焦的是,美國雖與台灣締結軍事同盟,但卻拒絕承諾協防大陳列島、金門、馬祖等地,甚至還不停遊說蔣介石放棄沿海各島,希冀藉此造成台灣與大陸在地理與事實上的隔離、呈現「兩個中國」的分裂局面。
蔣介石因此氣得痛罵主張撤守的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Arthur William Radford,1896─1973年)道:「其怯懦與幼稚愚拙極矣,但我行我事,死守大陳,力求自力更生」。然而,台灣政府的一切武器、油料、訓練、財政俱仰賴美國,蔣介石夢想的「自力更生」,終究只是一句奢談。
就在蔣介石又着急又無奈的同時,解放軍已準備大舉進攻一江山島,張愛萍報吿中央軍委,決定趁天候良好之機,於1月18日正式發起登陸戰。然而沒想到,就當張愛萍於乘車向頭門山島指揮所移駐的1月17日這天,解放軍總參謀部忽然發下電報命令推遲登陸,稱「為時過早」。張愛萍大吃一驚,趕緊向副總參謀長陳賡力陳戰機不可失、此時若更動部署必暴露作戰意圖,且部隊若復員將浪費多日來的訓練。於是就在陳賡、粟裕、彭德懷與毛澤東等人的批准下,彭德懷一句「我們都是打過仗的,按愛萍的意見辦」,張愛萍終能按照原訂計劃,於1月18日清晨下令發兵出擊。
為了粉碎一江山島的抵抗與阻止大陳列島增援,解放軍先派出圖-2(Tu-2)轟炸機、伊爾-10(IL-10)強擊機、拉-11(LA-11)、米格15(MIG-15)等殲擊機等混成編隊猛烈轟炸,接着3千多名士兵再搭乘約138艘登陸艇陸續搶灘。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解放軍缺乏先進的海軍武裝,因此艦艇多屬自國軍手中繳獲的老舊炮艦,甚至還得出動機帆船載運士兵,連國共內戰時擄得的幾輛美製LVT-4「水牛」(Water Buffalo)兩棲裝甲車都被投入登陸戰。但這絲毫不能阻止解放軍的腳步。
一江山島地形陡峭,加上國民黨軍憑藉地勢建造大量坑道與碉堡,故能躲過轟炸機的掃蕩,並組織密集火網向登陸部隊掃射。曾擔任華東軍區空軍司令部通信參謀的老兵韓朝碩,就惋惜地說道:「在退潮的灘頭爛泥裏,我們步兵拿着武器深一腳淺一腳前進十分困難,加上灘頭陣地上有很多暗堡非常隱蔽,構成了多層次的火力配系。就這樣,我們的戰士在灘頭上犧牲不少,非常可惜」。
不過國民黨駐軍火力雖強,在缺乏台灣方面的支持下終究是負隅頑抗,加上解放軍於頭門山島陣地與命令海軍不斷向其炮擊,短短兩小時內就發射1.2萬發以上炮彈。此外,登陸部隊甚至想出用長竹竿綁炸藥包捅暗堡射擊孔的奇妙戰術,再輔以張愛萍準備的120具火焰噴射器(一樣都是從國軍手上得來的美製或日製舊武器),快耗盡油料的解放軍強擊機也不畏風險地多次俯衝威嚇,這才壓制住國民黨駐軍的火網。
最後經過多輪血戰,解放軍終於在當日下午成功奪下一江山島上的制高點203高地,並擊斃俘虜國民黨部隊共1086人,但也付出了393人陣亡、1024人負傷的代價。戰事結束後不久,張愛萍便趕忙登上這塊彈痕累累的小島,並填寫一闕《沁園春‧一江山登陸戰即景》詞作為紀念。詞中寫着「陸海空直搗金湯,鋭難當。望大陳列島,火海汪洋……固若盤石,陡崖峭壁,首戰奏凱震八荒。英雄贊,似西湖競渡,初試鋒芒」,彰顯了張愛萍躊躇滿志、首次指揮三軍聯合作戰即吿大捷的勝者氣魄。
由於解放軍成功攻佔一江山島,大陳列島遂落入解放軍的火炮射程內,蔣介石再死守也毫無意義。儘管蔣介石滿心不願,但在美國的堅持與保證願意協防金門馬祖等島嶼之後,蔣介石只得違心表示:「不願違反我先行防衛台灣與中美互助關係,鞏固西太平洋兩國有關之防務,而為遠離台灣之大陳孤島引起大戰,以增加我友邦特殊之負擔,乃作敵人所樂意之戰爭,故在兩國協商同意之下,即日撤退大陳之軍民」,於1955年8月執行「金剛行動」,在美國軍艦的掩護下悄悄撤走近3萬大陳列島軍民,並美稱其為「大陳義胞」,但仍無法抹去慘敗逃離的事實,更改變不了美國只唯自身利益是圖的作風。
儘管日後中共改變戰略,決定將金馬台澎等島的解放全一攬子解決,不再逐島拿下,中央軍委還於1957年1月通過《關於裁減軍隊數量加強質量的決定》,裁撤了包含海軍陸戰師在內的大量軍士,希冀靠縮減軍費刺激經濟生產,使得一江山島戰役成為解放軍迄今唯一的一次三軍聯合作戰。但是中共統一全國的決心仍舊沒有動搖過,且隨着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不論是軍事裝備、經濟成就、抑或教育水平,中國大陸對台灣已呈壓倒性優勢,台灣絕無「以武拒統」的勝率。但倘使台灣不肯以兩岸人民福祉為念,堅持往台獨與附和美國「反中」的道路上冒進,那麼解放軍的第二度三軍聯合作戰是否會在台海爆發,就有待時間的見證了。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