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張獻忠「千船沉銀」完成第三度發掘 首發現「蜀世子寶」金印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明末民變首領張獻忠於1647年在四川戰死,傳說他當年在四川岷江彭山江口沉下大量金銀財寶。近年這些財寶被考古人員發掘出來,證明「千船沉銀」的傳說不虛。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更是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4月29日上午,考古人員歷時3個多月從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以下簡稱「江口沉銀」)第三度發掘出的1萬餘件文物「水落石出」。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枚印面鑄有「蜀世子寶」的金印,是國內首次發現明代世子金寶實物。

這枚金印印台為方形,印鈕為龜形,印台邊長10厘米,厚3厘米,金含量達95%。「蜀」字證明這枚金印原為明蜀王府之物,「世子」為明代親王嫡長子。從印文可知,這枚金印為明代蜀王世子所擁有,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徵,也是蜀王府歷代世子傳用之珍寶。

最大遺憾:未找到沉船原點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唐飛介紹,這次發掘最重要的兩個發現便是「蜀世子寶」金印和大西政權的官銀——前者文獻並無記載,其他藩王墓葬也無出土,「價值非常高,尤其對明朝初期藩王的分封制度研究來說。」後者也是三次發掘以來首次出現,印證了大西政權對一些地區的穩定統轄。第四期發掘工作暫無計劃,而發掘團隊目前最大的遺憾便是沒有找到沉沒的戰船。

唐飛回憶道,第一期的考古工作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二期和三期的發掘面積都在5000平方米左右,一個目標就是尋找沉船的原點。第一期發掘位置選得靠中間,第二期選的是下游,第三期則是上游,但目前依然沒有找到沉船原點,「即第一艘船是在哪裏沉的。」不過根據三期發掘的文物,他推測應當是上游的府河,「具體往上面多遠,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

+5

張獻忠搶掠範圍大:上到蜀王府下到小地主

第三期考古發掘,出水有「忍耐」金戒指、雙龍頭金手鐲、「獨佔春魁」金簪、「江山共老」銀鎖、仙人銀簪等大量的金銀材質的飾品。在唐飛看來,這些首飾設計款式、種類特別多,「是明代首飾工藝品的資源寶庫。」

他認為,前述精美的金銀首飾應當來自於蜀王府以及官府。在他看來,這些工藝品也應當是明代早期或者中晚期製作,「世代相傳下來。」在明末戰亂期間,「民不聊生,應當是沒有意識去創作的。」

除了這些精美可稱「工藝品」的首飾,唐飛介紹,發掘的文物中還有品相一般的,推測應當來自於當時的小地主或者一般的殷實之家。他表示,從文保中心的研究來看,來自蜀王府、官府的金銀物,與老百姓家裏的還有成色的不同,前者一般金銀含量在90%以上,而老百姓家中的含量則在60%至70%,甚至更低,「如此看來,張獻忠所部當時搶掠的範圍是比較大的」。

(央視/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