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皇帝也愛點外賣!宋朝人也離不開的外賣文化
在辛苦勞累一整天后,下班回家不想做飯,沒關係!只要打開手機動動手指,不用多久就有外賣騎手帶着香噴噴的晚餐送到家門口。這樣便利省事的送餐方式,正在改變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就連日前中國大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70周年的國慶大會上,外賣騎手出現在了群眾遊行的「當家作主」方陣中。
不過如此便利的外賣服務,可非現代人的專利,早在千年前的唐代、宋代就已出現提供餐點外送服務。在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裏,就能看到一位繫着圍裙、手上拿着碗正趕着送外賣的店小二。
唐代士人已有外帶習慣
唐朝期間,士人間已經有類似今日的餐點外帶服務-「立辦」,據唐代文人李肇所著《國史補記》載:「德宗(779-805年在位)非時召吳湊(730-800年)為京兆尹,便令赴上。湊疾驅諸客至府,已列筵畢。或問曰:『何速?』吏對曰:『兩市日有禮席,舉鐺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饌,常可立辦也』」。雖然時間緊迫,但吳湊依然在客人到來前備好酒席,這也顯示唐代的士人階層已有帶着鍋碗瓢盆去酒樓,把預先訂好的飯菜外帶回家的習慣了。
由於自古相沿的坊市分離制度在宋朝時已被打破,從此城市開始有不一樣的面貌。在商品經濟的需求下,產生了坊市合一的新興城市格局,住宅區與商業區混合的形式,再無營業時間與場地的限制,任何地方都可開設店鋪,也造就了宋朝豐富的飲食文化。
吃膩宮廷菜 點外賣的宋孝宗
城市庶民美食文化興起,街頭上的小吃連皇帝都非常熱愛。根據宋代文人周密(1232-1298年)的著作《癸辛雜識別集.德壽買市》載:「隆興間(1163-1164年),德壽宮與六宮並於中瓦相對,令修內司染坊,設着位觀,孝宗(1162-1189年在位)冬月正月孟享回,且就看燈買市。簾前堆垛見錢數萬貫,宣押市食歌叫直一貫者,犒之二貫。時尚有京師流寓經紀人,如李婆婆魚羹、南瓦張家圓子之類」。這說的是宋孝宗曾於隆興年間的一次燈節中,點了外賣「李婆婆魚羹」、「南瓦張家圓子」,還給了不少小費。
連皇上都愛點外賣,民眾當然也跟風流行,據《東京夢華錄》載:「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菜」,代表宋代居住在汴京的小康家庭,已經習慣購買外食懶得下廚了。
學者統計,《東京夢華錄》共收錄了100多家店鋪,其中酒樓與各種餐飲店佔了超過半數,可見宋代汴京餐飲業之發達。且京中各家餐館依等級可以再細分為:「正店」、「腳店」與「分榮」。正店即是大酒樓,多為有身分地位的人提供消費,還能夠自行釀酒與賣酒,但沒有外賣服務。腳店為中上等級的餐廳,雖有外賣服務,但要達到一定金額店家才願意外送。分榮則相當於今日的小吃店,不僅有外送服務,還隨傳隨到,更有專門經營外賣的分榮出現。
古代沒有手機,因此宋人點外賣有三種方式:一是家丁採買,由家丁前往飯館、酒樓點菜後,由專人送至家中再付錢,相當於今日的貨到付款的模式。二是約定送餐,與店家簽下長期的外賣合同,店家定期定時將美食送至客戶家中。第三種是上門兜售,因為宋代城市經濟發達,城市內娛樂場所林立,也聚集不少民眾,此時店家就會將事先準備好的餐點帶去現場叫賣。
宋朝外送員的標配
今日外賣員的標準配備是電動車(或摩托車)與保温袋,以此讓客戶吃到熱騰騰的飯菜。雖然宋朝的外賣員只能依靠雙腿奔走於大街小巷,但當時已有飯菜的保温技術。不同於現代使用一次性飯盒與塑料袋等作為外賣餐盒,宋代盛裝外賣的容器相當環保又精緻,乃是用温盤盛裝餐點,温盤又稱為暖盤。用來保温食物的器皿,有上下兩層,中間有空隙,只要在使用前向中間夾層倒入熱水,就能達到保温的效果。再將裝有餐點的温盤,放入便於攜帶行走的長形抬盒—食盒,就是宋朝外賣員的標準配備。
除此之外,宋代的外賣餐點相當豐富,據文人吳自牧所著《夢梁錄.麪食店》中,收錄了宋朝外賣清單:「又有專賣家常飯食,如攛肉羹、蹄子清羹、魚辣羹、雞羹、耍魚辣羹、豬大骨清羹、雜合羹、兼賣蝴蝶面、煎肉、大熬蝦等蝴蝶面、煎肝、凍魚、凍鯗、凍肉、煎鴨子、煎鱭魚、醋鯗等下飯",還有眾多甜品涼飲也提供外送,如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冰雪甘草湯、荔枝膏等,宋朝的外賣清單與今日相比是不是同樣豐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