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戰」南北、「戰」東西 睇睇兩岸地域歧視

撰文:荀文若
出版:更新:

「天龍國」、「天龍人」在台灣社會是常被用來揶揄台北市、台北市民的說法,諷刺台北市與該市市民是一群擁有特權、或自認為高大上的人;某種程度上,更代表了其他縣市對台北市或多或少的不滿。
當然,在台灣不只有台北市與其他縣市的混戰,南與北、東與西的糾葛亦存在於同樣的時空環境;把視野放大的話,更不用說中國大陸,種種地域歧視的論述也成為眾人議論的話題。

網民創作台灣劃分方式,從原本只有9種狂增到36種,展現許多幽默的劃分方式。(Facebook@Taiwanball)

在大陸社會中,所謂的「中國偏見地圖」流行過各地的不同版本,「北京人眼中的中國地圖」、「上海人眼中的中國地圖」、乃至於「河南人眼中的中國地圖」,都在網上流傳着。不過,扣掉河南自身外,幾乎都會看到大陸民眾心目中最「黑」的地方就是河南,更有「十億人民九億騙,河南人是總教練」的說法。

為什麼河南、河南人會被冠上這樣的封號?其實,從近年來的統計數據來看,各式詐騙案中的罪犯,並非總是河南人最多,因此河南得到這種封號、甚至獲得打油詩的「打氣」,往往都有說不出的苦衷,最後甚至變成河南人(簡稱︰豫)自己的地域歧視,豫西人(河南西部)會說,會騙人的都是出身豫東(河南東部),讓歧視由外部社會演變成自身社會的分裂。

在百度搜尋「河南」,可見不少「黑」河南的關鍵字。(截取網絡)

另一方面,台灣自古以來常有頂港、下港(台語)的說法。所謂「頂港」就是指過去的基隆港與淡水港,「下港」則是台南安平港與高雄港,台灣社會常聽到的「頂港有名聲,下港尚出名」(台語)指的便是在全台都很有名。然而,頂港、下港的說法,隨着時間與環境的演變,亦出現不同的意涵。譬如,頂港、下港被泛指為北部與南部,甚至更激進者,認為頂港就是台北市,出了台北市以外就是下港、就是「鄉下」。

其實,不論是大陸或是台灣,會出現不同地區或省分之間的歧視或偏見,與各地社會發展不均、或生活環境的不同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以中國大陸為例,豫東、皖北(安徽北部)、蘇北(江蘇北部)、魯西南(山東西南部)一帶,是網絡上流傳的各種偏見地圖中,存在最多負面印象的區域;但從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來看,黃淮流域剛好覆蓋了這片區域,雖然曾經出過許多王侯將相,但是天災頻仍,使該區域的發展始終難以提升。為了討生活,確實有一部份出身當地的民眾,是以乞討、偷盜或打工賴以維生。

更嚴重的是,因為天災頻仍,河水改道家常便飯,使得土地等基層民眾倚賴的生活基礎也常常改變。處在不穩定的自然與社會雙重壓力之下,人們就更不會長期規劃,而只求眼前或短期的温飽。這些都是此區域之所以出盜賊、出乞丐的因素,也影響着外地民眾的觀感。

+2

一樣的,台灣各地戰南北、戰東西、戰語調也有着社會發展不均的問題。台北市相較其他縣市,有着完善的公交車與捷運系統、高速公路建設,其他各項基建亦可謂全台無出其右;從便利性、完整度、整體經濟發展等層面來看,台北市確實領先其他地方。的確,部分台北人存在着高高在上的天龍人心態,但絕大多數的台北市民,其實並未如此。

地域歧視難以完全杜絕、說到底也幾乎不可能消失。然而,不同省市地區的民眾,應該更要去理解其他地方的歷史發展與社會環境,而不是總憑藉着刻板印象或既定態度去解讀其他區域。多點同理心、多點包容心,願意去體會不同地方的文化與生活意義,也許才能慢慢消弭這些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