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從「一五」到「十三五」規劃  老照片見證中國70年鉅變

【圖輯】從「一五」到「十三五」規劃  老照片見證中國70年鉅變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中國能有現在的經濟社會發展與中國共產黨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有關,五年規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從1956年「一五」規劃第一台「解放牌」汽車駛下生產線開始,大規模工業建設為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根基;中國改革開放後,從「六五」規劃到「十三五」規劃,中國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層面都邁向新紀元。我們帶大家一起走進時光隧道中,從老照片探索新中國成立以來,完成的十二個五年規劃,一同感受中國70年來的鉅變。

1953年至1957年,中國邁入首個「一五」規劃時期,是中國首次大規模、有重點地進行工業建設。在這期間恢復鐵路5500公里,但當時最振奮人心的則是在1956年7月13日,毛澤東命名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車走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生產線,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網絡圖片)
1953年至1957年,中國邁入首個「一五」規劃時期,是中國首次大規模、有重點地進行工業建設。在這期間恢復鐵路5500公里,但當時最振奮人心的則是在1956年7月13日,毛澤東命名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車走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生產線,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網絡圖片)
解放牌汽車駛在街道上,熱烈的群眾夾道歡迎,見證歷史的一刻。(網絡圖片)
在1958至1965年的「二五」規劃裏中共做出再進行三年調整以作為過渡期的決策。在二五規劃最後一年的1965年,中國國內的石油已全部自給,除西藏自治區外各省都有鐵路,交通建設有長足的進步。而北京的首都機場也是在二五規劃的第一年投入使用。(網絡圖片)
2019年北京的第二座機場大興國際機場也宣佈啟用,中國大陸的交通建設也邁入了新的紀元。(VCG)
1966年至1970年進入「三五」規劃時期,中國形勢自1969年起形勢相對穩定,1970年工農業生產取得大幅度增長。「三五」規劃時期,不只鐵路、水電站等建設,更是首次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及第一套自動長途電話設備。1968年長江上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公路鐵路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網絡圖片)
南京長江大橋由於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國人設計、建造及採用國產材料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所以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被稱為「爭氣橋」,在中國橋樑史上亦佔有特殊地位。(網絡圖片)
南京長江大橋已經成為南京的標誌性建築,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此外,它也曾以「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紀錄在《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每年吸引國內外的旅客來探訪,白天夜晚各有它的美麗。(網絡圖片)
1971年至1975年是「四五」規劃時期,在這段時期,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權利得到恢復,開始與國際有更多的交流。在「四五」期間,中國首次召開全國環境保護會議。1974年12月,中國首座自行設計、建造的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5台機組建成,成為中國水電技術的新里程碑。(網絡圖片)
劉家峽水電站位於中國甘肅省永靖縣境內黃河干流上,控制的流域面積有18.2萬平方公里。水電站不只有發電功能,更可以防洪、灌溉、更有供水和養殖等效益。圖為建設發電站的過程。(網絡圖片)
1976到1980年是「五五」規劃時期。1979年農村改革序幕揭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初步展開,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五五」期末,城鄉人民平均消費水準提高26.8%。也是在這個時期,恢復高考,開始注重科學技術和教育的提升,圖為1980年代以前的深圳。(微信公眾號@寶安中心區)
1980年8月緊鄰香港的深圳成為中國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之一,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成功的經濟特區,40年整個深圳的經濟和交通建設都有煥然一新的改變。(網絡圖片)
深圳的經濟轉型成功成為中國有名的創科中心。根據今年公布的數據,深圳的GDP首度在2018年超越香港。(VCG)
1981年至1985年的「六五」規劃時期,是整體中國經濟和社會前進快速的時期,尤其在農業發展十分迅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進出口貿易總額比「五五」時期翻倍。1984年,在大連設立了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圖為還未成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大連。(網絡圖片)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工典禮,在成為經濟技術開發區後,大連迎來了巨大的改變。(網絡圖片)
2014年,大連金普新區成為東北首個國家級新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被規劃在其中。大連現在也努力往高科技的國際都市邁進。例如透過網路和港口結合方便當地的物流業,讓大連的港口可以轉型成為智慧型的港口。(大連金普新區官網)
1986年至1990年,「七五」規劃時期,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到城市。對外開放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大幅增長,開始向小康社會邁進。在1988年,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完工,是中國在長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維基百科)
1991年至1995年的「八五」規劃時期,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國共產黨的十四大為標誌,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增長最快而且波動最小的五年。1994年長江三峽工程開工,是現今世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VCG)
2018年長江三峽水庫發揮防洪功能,攔蓄了2018年的長江一號洪水12.6億立方米。(VCG)
1996年至2000年邁入「九五」規劃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七位,外貿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八位,香港和澳門也在此間相繼回歸。1996年,中國第一條國產化水泥示範線投入生產,這是由中國設計、在冀東水泥廠建成的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網絡圖片)
2001年至2005年,「十五」規劃時期,成功擺脱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創下改革開放以來最快增加速,外貿進出口總額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三位。2003年,神州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並安全返回,中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截取自網絡)
2006年至2010年,「十一五」規劃時期。經濟總量由「十五」規劃期末的世界第四位躍升至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時期之一,外貿出口和進口規模分別升至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這五年間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圖為2010在上海舉辦的第41屆世界博覽會,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綜合性的世界博覽會,參觀人次有7300萬人。(VCG)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鳥巢上的煙火令許多人直到今天仍印象深刻。(VCG)
2011年至2015年則是「十二五」規劃時期,在這個時期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貨物進出口總額和對外投資首次躍居世界第一。2011年,全長1318公里的京滬高速鐵路開通運營,到2019年6月,京滬高鐵已經運送10.3億人次。(VCG)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在推進的「十三五」規劃中,有165項重大工程項目,範圍從深海空間站到量子通信、5G到高速鐵路。五年做為紀錄中國的時空之尺,又邁入下一個新階段。(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