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定遠艦」沉艦遺址在山東威海發現 已出水一批遺物

撰文:楊青之
出版:更新:

據新華社今天(2日)報道,「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保護區域劃定論證會」當天在山東威海劉公島上舉行。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滅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
報道指出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在此前的水下考古中,已相繼發現「致遠艦」和「經遠艦」。

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第一期調查項目出水的一塊「定遠艦」的艙蓋。(新華社)

資料顯示,定遠艦是清政府在1881年簽署合同、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制造的一等鐵甲艦,排水量7355噸,最高航速14.5節,1885年入編北洋海軍後列為海軍旗艦,號稱「亞洲第一巨艦」。 然而,1895年,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包括定遠艦在內的多艘軍艦沉於威海灣內。

這張定遠艦素描,刊載於1885年6月27日發行的《字林滬報》。現收藏於德國人彼得.塔姆的私人圖書館中。(參考消息網)

2019年7月至8月,為調查保護沉滅在威海灣內的北洋海軍戰艦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多個文物單位聯合組隊,調集國內30多名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及相關技術人員,共同展開威海甲午沉艦遺址第一期調查工作。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第一期調查項目領隊周春水介紹,本次調查工作以2017年、2018年的水下考古物探、潛水實地探摸結果為基礎,採取抽沙揭露的方法了解殘存艦體的保存情況。

首先,考古隊利用多波束、淺地層剖面等海測儀器採集遺跡數據,結合文獻材料,準確鎖定「定遠艦」的埋藏位置。隨後,考古工作選擇在遺址上方進行抽沙作業,在深達1至3米的厚厚泥層下,發現並逐步揭露出一段艦體遺跡、採集提取部分沉艦遺物。本次調查區域可確認為艦體炮台與彈藥艙附近位置,發現並提取出水文物超過150件,同類物品在此前的「致遠艦」、「經遠艦」遺址調查中也有發現。

2015年打撈出水的「致遠艦」舷窗。 (資料圖片)

甲午戰爭期間,清朝北洋水師及日本聯合艦隊於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域交戰,北洋水師戰敗,損失經遠、致遠、定遠、超勇、揚威五艘戰艦。

2018年9月,考古團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發現並且確認「經遠艦」。2013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中心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致遠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