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老饕嘲楊貴妃愛吃「妃子笑」不識貨 《延禧》荔枝宴才是佳品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此詩句描述的是,長安城中,為博美人一笑,唐玄宗不惜命人快馬加鞭從四川南部運來剛剛摘下的新鮮荔枝,送給楊貴妃。「妃子笑」一語雙關,既是笑得羞花美人楊玉環,又指荔枝中的品種。
不過,運輸並不發達的古代如何保證御供果物的新鮮?時至宋朝,挑剔的老饕又為何笑楊貴妃不識食?古人對果品的品鑑力實際上遠超你的想像。
白居易在《荔枝圖序》裏說:「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意思就是新鮮摘下的荔枝在常溫環境下,只有三日的保質期。
楊貴妃摯愛的妃子笑產自四川南部,距離長安(今陝西西安)近800公里,即使是現代人駕車都要近一天的時間。唐朝官家「快遞員們」面對皇家「訂單」自然不敢放鬆,為了保鮮,他們想出來一個妙招:索性不讓荔枝離開本枝,將整棵荔枝樹裝在剛剛砍下的竹子做的竹筒裡,用泥或蠟密封。竹子自帶的潮濕水汽被密封起來,滋潤著荔枝樹,力求讓「紅顏」常駐。
不過,荔枝身為「南國四大果品」之一,雖然關於其的最出名的詩句是杜牧的這首《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但荔枝到了宋朝才成為最負盛名的水果,而且宋朝老饕們常笑楊貴妃不識貨。
因為時至宋朝,全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荔枝的另一重要產地——嶺南、閩南逐步進入中原及江浙市場,加上運輸業進一步發達,達官貴人們便可享用到嶺南、閩南的荔枝。
北宋名臣蔡襄著有《荔枝譜》,詳記述了32種荔枝品種,當中完全沒有妃子笑的踪影,可見蔡襄眼中妃子笑不值一哂。而他最為推崇的是福建陳紫,形容為:
香氣清逺,色澤鮮紫,殻薄而平,瓤厚而瑩膜如桃花紅,核如丁香,毋剝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絳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狀也。
《荔枝譜》中還詳細描述了荔枝的兩種醃製之法:「紅鹽法」及「出汗法」。紅鹽即以紅色的佛桑花漿浸滷鹽,再將荔枝鹽漬進去,曝乾後顏色紅而味酸。這樣加工後的荔枝三四年都不會壞。出汗法則是將荔枝擺在烈日下曝曬直至堅硬,儲入瓮中,密封百日即成。
除了荔枝,《東京夢華錄》(北宋時的東京指汴梁)還記載了市井中販賣的瓜果品種非常豐富,有河北鵝梨、梨條、棗圈、桃圈、煎西京雨梨、紅嘉慶子(即紅李)……梨、桃、李等生果的名字都格外風雅。
文人氏族們不僅追求味覺享受,還追求審美樂趣,他們請來專門加工生果的廚子,將一粒粒青梅、楊梅,一顆顆金橘、西瓜等雕出精美的紋路,被稱為「雕花蜜煎」。
記錄南宋時期城市風貌的《武林舊事》就記載了宋高宗在大將張俊府中參加宴席的禮儀:張俊先進奉乾果,有「雕花蜜煎」和「砌香鹹酸」瓜果、「脯臘」,「切時果」,「時新果子」等,然後才進菜開宴。吃瓜果在吃飯前,可見古人對瓜果的重視喜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