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解封冰河時期到甲午戰爭的萬年歷史(下)

撰文:張心怡
出版:更新:

中國最早的宮殿宗廟建築雛形何在?
公元前一千年的新疆人已經會利用煤?
甲午戰爭中的戰船水下殘骸如何保存?
人常道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時代至今,中華文化已綿延五千年。
自1990年,內地文化部門每年會評選出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今天,2018年評選結果在京公佈,當中不乏史前、夏商周時期的大型遺跡,亦有近代中日甲午戰爭留下的歷史痕跡。

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

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澎湃新聞)

東周時期,諸侯分封各地。陝西澄城劉家窪的這處遺址就是當時諸侯芮的墓地,規格相當高。

一件件刻有「芮公作器」、「芮行人」的銅器製品,一扇罕見的木格漆繪牆圍,一整套懸樂編鐘,以及九名陪葬少女,都標誌著他們的主人生前地位之高貴。

這處遺址還出土了大量帶有濃厚北方草原文化的器物,如大墓所出金首權杖、青銅鍑、鐵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狀金耳環、金手鐲等,都展現了周人與北方民族的交流與互動。

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

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澎湃新聞)

江蘇黃泗浦遺址位於張家港市楊舍鎮慶安村與塘橋鎮灘裏村交界處。在這個北距長江約14公里的地方,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唐宋時期的房址、水井、灶址、灰坑等等古人生活活動留下的遺址。

除此以外,此地最重要的發現,當屬清理出古黃泗浦河的寬度與結構——至宋代時,黃泗浦河口已寬達50餘米,河底距河面深達4.5米。

這意味著黃泗浦完全可以通行大型船隻,考古學家推測為唐宋時期江南地區的入江主幹道,即文獻所載的「出江大口」。再延伸一步,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發展,此河會不會曾承擔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都令人期待史學界的進一步探究。

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

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澎湃新聞)

由來自北方的女真族創建的金朝滅北宋,曾與南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但僅僅維持了一百多年的金朝,在歷史上留下的文化遺跡不多,因此河北張家口的這處皇家遺址意義重大——這是第一座經考古發掘出的,也是近年挖掘面積最大的金朝行宮。

隨著遺址的城池規模被一點點挖掘出,越來越多文物出土,史學家推測,這就是《金史》記載的金章宗的夏捺缽泰和宮。不同等級的建築,有助於史學家們考究出金朝的行宮選址與官式營造手段。

重慶合川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

重慶合川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澎湃新聞)

公元13世紀,蒙宋鏖戰正酣。位於重慶的釣魚城,地勢險要、控扼三江,在這場關乎朝代變更的戰爭中,創下了以山城設防擊敗蒙元鐵騎多年的奇蹟。范家堰就是當時釣魚城的政治軍事中心。

范家堰遺址挖掘面積達3000平方米,出土各式器具文物644件,整座城規模龐大、佈局規整、軸線清晰,連城市內部各類活動的分工性質都十分明確,是極為少有的、保持極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遺址。

這座城池的發現,不僅拓展了史學界對宋代城市佈局的認知,也為宋元戰爭史提供了眾多實物資料。

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

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澎湃新聞)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言說的民族傷痛。晚清斥重金打造的北洋艦隊覆沒,當中向德國購買的經遠艦亦被擊沉,標誌著大清進一步衰敗。

2014年,水下考古隊在遼寧大連周邊海域發現了一艘沉船殘骸。去年,水下考古勘探工作正式開啟,並明確這正是經遠艦的殘骸。此次考古不僅摸清了整個經遠艦的殘存情況、埋藏狀態、遺物分佈等,也進一步還原當年那場激烈的海戰的細節。